《寧夏日報》6月21日01版
眼下,正值夏秋灌高峰期,亞洲最大的人畜飲水工程——陜甘寧鹽環定揚黃工程以每日近百萬立方米的引水量,向陜甘寧革命老區送上“幸福水”。
地處毛烏素沙地邊緣的鹽池縣,受益于鹽環定揚黃工程,生機無限。
近日,地處旱塬深處的鹽池縣馮記溝鄉馬兒莊村,是一幅讓村民安心的畫面:黃河水蓄滿了村子東南角的水庫,綠地草坪環抱村部,齊腰的玉米郁郁蔥蔥,長勢格外喜人。
“過去這里種莊稼靠天吃飯,無法維持生活,所以不是放羊就是跟著父母到處挖甘草。自從鹽環定揚黃工程建成以來,村里有了水澆地,糧食產量增長了十幾倍,日子越過越紅火。”往事,在村民白學鋒的訴說中一幀幀回放,村里700多口人,僅有一口井,常常是人與牛羊共飲一坑積水。更要命的是高氟水引起的地方病發病率高達70%,佝僂病讓人“低頭看不見腳尖,抬頭看不見藍天”。人們還要面臨風沙的威脅,村民馮立珍這樣形容:“過去風沙大的時候,打得人都走不了,風刮得眼前三四米外都看不清。”
蜿蜒的渠道。
革命老區、邊遠山區、貧困地區“三區疊加”,讓這片土地承受了更多重負。經過8年建設,1996年,鹽環定揚黃工程共用工程全線投入使用。黨中央的關懷,為鹽環定地區兒女帶來無限希望。旱塬上的人們說起水,滿心最念黨的恩。
黃河水澆灌后的大地,今非昔比。近年來,馬兒莊村對1.07萬畝耕地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通過精確感知、遠程傳輸和智能分析,實現精確用水、高效節水。畝均用水量減少了60%,用肥量減少了36%,玉米畝產由600公斤增加到700公斤以上。過去1萬多畝耕地灌溉由500多人完成,如今僅需10余人管理,盡顯現代農業“科技范”。
灌區玉米。
2021年,馬兒莊村村集體經濟收入120萬元,專門拿出43萬元給全體村民分紅,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00萬元。“如今水肥一體化、智能化滴灌、自動化擠奶、生態牧場、灘羊營養套餐等先進技術的應用,不僅把大量勞力解放出來,也讓村集體和農民收入實現雙增長。”馬兒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關尚鋒說,有黨的好政策支持,現在村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借助現代科技,村民們干勁十足,對未來發展信心滿滿。
水潤旱塬,甜了百姓心,更帶來產業興。
近日,在鹽池縣恒萱達黃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工人們正加緊調試維修晾曬加工黃花的設備,精心做好準備工作,迎接即將到來的黃花集中采摘期。
“我們合作社2018年成立,投資200多萬元,占地20畝,現在發展為集收購、加工、曬晾、包裝等一條龍服務的專業合作社。我們不斷創新黃花的蒸制、加工工藝,實現黃花加工向數字化、智能化、標準化轉型升級。”該合作社負責人何江說,敢在黃花菜產業上持續注資投入,最大底氣來自穩定的水源,最大信心來自市場的向好。
灌區黃花菜。
鹽池縣將黃花菜產業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目前黃花菜種植面積達到8.1萬畝,每年實現產值2.6億元,帶動全縣黃花菜種植戶3000余戶,戶均年增收5萬余元,成為村民穩步增收的“致富花”。(寧夏日報記者 裴云云 圖片由鹽環定揚水管理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