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辦公室,寧夏政協委員、寧夏醫科大學副校長杜勇正在梳理調研成果,準備今年的提案,辦公桌上堆滿了各類調研材料。
杜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國際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的關鍵是創新拔尖人才的競爭。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作為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高等教育,能否跟上時代的腳步,能否踏上歷史的巨浪滾滾向前?”剛剛過去的一年,翻開杜勇的履職記錄,她常常帶著這樣的思考,與醫科大學的科研工作者及同學們共勉。
杜勇坦言,剛剛過去的一年,每一天都是“履職進行時”,腳步從未停歇。她圍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獻計出力,完成推動人力資源高水平發展、寧夏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未來社區建設等3項自治區政協提案。參加協助做好全區農業節水增效機制、寧夏全民健康建設等自治區政協專題調研活動。參加自治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制定協商會議,提出建立職業化鄉村醫生隊伍、完善公共衛生服務管理體系等相關建議和意見。最讓杜勇欣慰的是,她主持的科研項目《基于出生缺陷樣本庫的數據智能平臺建立與應用》被列為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這個項目就是要進一步探尋神經嵴源性胎兒結構畸形、惡性腫瘤的致病基因,預測生物標志物,以期為出生缺陷防控提供新的途徑及理論依據。”杜勇說。
今年自治區兩會即將召開,杜勇將帶著《加強大中小學協同育人,助推創新拔尖人才培養》的提案參會。她最為關注的是如何建立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融合辦學機制,鼓勵大學和中小學校積極開展共享合作,包括資源開放、師資供給和聯合育人等,發揮協同育人效應,為新時代選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作為醫學學者,我要把文章寫在大地上。作為政協委員,更要到一線傾聽民聲,才能更好建言獻策。政協委員是榮譽稱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登上人民政協參政議政的大舞臺,我自當專注認真、精益求精地履職盡責,不愧時代,不負使命。”杜勇說。(記者 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