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喜好拍攝鳥兒,到受聘成為惠農區禮和鄉銀河村愛鳥“資深顧問”,回想起今年1月28日志愿護鳥服務隊成立的一幕,石嘴山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蘆有碳還是很激動。那天,在銀河村修整一新的廣場上,一支由30名黨員和村民組成的銀河村愛鳥護鳥志愿服務隊成立了。隊員們手中迎風飄揚的隊旗,與不時掠過頭頂的成群灰鶴,組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溫馨畫面。
1月的黃河岸邊,仍然寒風襲人,但在場的每個人心中都是暖融融的。
一彎黃河水,寫盡多少悲喜事。黃河流經石嘴山97公里,惠農區禮和鄉銀河村是黃河在寧夏境內的最后一段。過去的銀河村,因為黃河阻隔,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滯后,曾經以窮聞名。“過去我們村一出門沙子滿天飛,嗆得人氣都喘不上!”回憶起過去,銀河村黨支部書記王學鋒直搖頭。
銀河灣百鳥齊翔
堅持觀鳥拍鳥,蘆有碳越來越喜歡這些“天空中的精靈”。2014年,在拍攝黃河風光時,幾只通身灰色、頭頂呈現鮮紅色的灰鶴突然映入鏡頭,蘆有碳迅速抓拍了一組珍貴的鏡頭。后來向自治區相關專家請教,得知這是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灰鶴,它們對覓食、棲息環境極為挑剔。這一發現讓蘆有碳欣喜不已。因為共同的愛好,蘆有碳和惠農區退休礦工陳小組、平羅縣文聯主席岳昌鴻結緣,三人組成了民間護鶴隊,奔走宣傳愛鳥知識、舉報違法獵鳥行為、提交政協提案……三人小組的努力沒有白費。如今,在石嘴山市,愛鳥、護鳥、保護環境已經成為市民的普遍共識。銀河村更是成立了志愿服務隊,定期為鳥類投食,保證它們的食物來源;及時清理生活垃圾,以防鳥類誤食影響健康;勸導游客不能驚擾鳥類……“三人小組”的隊伍擴大了,力量也更強了。
經過多年的努力,銀河村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白天鵝、白琵鷺等都是村里的常客,被稱為“鳥類大熊貓”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大鴇、中華黑鸛的身影也在這里出現。體量最為龐大的灰鶴從7年前發現的近50只,到2020年觀測到的近5000只,占到目前世界灰鶴總數的四分之一。經監測,石嘴山市有野生鳥類9目5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5種,棲息數量3萬余只。“這是一個既驚人又可喜的數據,意味著通過各方努力,我市生態環境特別是黃河周邊環境正發生著實實在在的變化。”石嘴山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劉紅霞說。
整治一新的星海湖成為市民娛樂休閑的好去處
黃河保衛戰成效顯著。
近幾年,以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為目標,通過一系列治理,黃河流域水質不斷改善,黃河石嘴山段出境平均水質達到Ⅱ類,銀河村成了水草豐茂、水鳥翔集的美麗村落,2020年入選全國文明村。近兩年,不少游客慕名而來,全年接待游客20多萬人,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5萬元,村集體收入200多萬元,總產值達500多萬元。鄉村旅游讓村民們真正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甜頭。
這些變化來源于村民們一點一滴的積累與改變。自2009年起,銀河村就邁出了“退耕還鳥”的步伐,村民也由過去“靠河吃飯”,轉變成走生態旅游、綠色發展的新路子,“2020年年底,村黨支部商議,決定把割草的30萬元村集體收入用于黃河岸邊的生態保護。”王學鋒帶領志愿服務隊邊投食邊對記者說。與鳥為鄰,回歸自然。像銀河村一樣,石嘴山許多村鎮也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成為石嘴山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個生動注腳。
秋天來臨,賀蘭山下百里紅葉異常壯美
每個人都是環境保護的一分子。近年來,石嘴山市堅定不移地把“守好父親山保護母親河”作為新時代承諾,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2020年以來,境內主要入黃排水溝水質穩定在Ⅳ類,黃河石嘴山段平均水質保持在Ⅱ類。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54%,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58%。環境的大幅改善,引得眾多鳥類在黃河石嘴山段棲息繁衍,走出了先行區建設的石嘴山步伐。(寧夏日報記者 謝薇/文 圖片由石嘴山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