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草樹,遠望青碧如駁馬,這是古人眼中俊秀的賀蘭山。
開膛破肚式地采掘礦產資源,滿山瘡痍,黑山黑灰黑民居,這是賀蘭山曾經的憔悴樣子。
寧夏人怎能舍得讓“父親山”如此不堪。石嘴山市立下愚公志綠化賀蘭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氣,舉全市之力打響賀蘭山保護區綜合整治攻堅戰。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平羅縣崇崗鎮,曾是西北最大的煤炭集散市場,卻被當地人戲稱為“黑三角”。生產粗放,煤炭露天堆放、粉塵污染嚴重。崇崗、崇富、崇勝、下廟4個村也被稱為“煤泥村”。“這里是20世紀80年代自發形成的,興旺時,煤炭經營戶有1000多家,每天進出3500多輛運煤車,年煤炭交易量超2000萬噸。”平羅縣煤炭集中區服務中心負責人說。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2019年,平羅縣痛下決心,重拳出擊,投入6億元對煤炭集中區587家企業及經營戶全部停產整改,并大幅縮減規劃面積,提高企業入駐標準。少了“黑源頭”,增加了“綠來頭”。“我們積極開展賀蘭山外圍增綠行動,崇崗煤炭集中區面積從15.8平方公里‘瘦身’到7平方公里,綠化面積由原來的205畝提升至3000多畝。賀蘭山下的這片‘黑三角’轉變成為綠色園區。”平羅縣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說。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依賀蘭山而建的大武口區龍泉村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寫照。“得益賀蘭山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和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龍泉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龍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立學說。
石嘴山市錨定“三年見成效,三十年披綠裝”目標,全域一體化推進賀蘭山生態修復治理。
目前,已完成了賀蘭山保護區外34個整治點、16處無主渣臺和遺留礦坑的生態治理,對處于保護區外圍的崇崗、長勝兩個煤炭集中加工區開展了集中整治。特別是今年以來,通過實施汝箕溝、石炭井溝、平汝線生態廊道,110國道高標準綠色長廊,王泉溝生態環境綜合整治5大生態修復工程,完成自然修復面積124平方公里,人工輔助修復面積22平方公里。
修復萬仞賀蘭,恢復綠水青山,三年鏖戰,綠績斐然。 如今,蒼樹吐翠,暗香浮動,登山遠眺,盡是怡人的生態綠, 由焦黃到潤綠,雄偉的賀蘭山正在變年輕。
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被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列入真抓實干取得明顯成效項目,在全國予以通報表揚。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被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10個中國特色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之一,向全球公開發布。
出品人:景瑜
策 劃:趙海虹
監 制:張強
統 籌:龔其云 姜美
執 行:地方全媒體頻道 新媒體頻道 寧夏新聞網
出 品: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本集解說詞撰寫:李良
本集視頻拍攝:龔其云 謝薇 王玉平 牛寶林 杜銀雙 李霞霞 魏宇 閆玉靜 王鑫 張軼豪
本集視頻編輯:魏宇
本集文圖采制:李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