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美景觀,到今日走上全國市場的涇源黃牛肉小炒、鹽池灘羊肉系列菜品等美食……近年來,寧夏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產業發展的優勢,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推進肉牛、灘羊產業不斷走向精品化、高端化、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1月8日,隨著每天“運動時間”的到來,羊舍的門一開,羊兒們便三五成群地跑到外面的“運動場”上曬太陽、散步……走進位于鹽池縣花馬池鎮皖記溝村生態牧場,兩排羊舍整潔干凈,每間羊舍門前豎著一塊牌子,寫著羊的品種、年齡、產地、免疫日期、生長周期等信息,“羊”經濟的氣息撲面而來。
2021年以來,我區持續推進灘羊產業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良種化培育、品牌化經營、融合化發展,使產業高質量發展保持良好態勢。目前全區灘羊飼養量1300萬只,同比增長6.5%;羊肉產量11.6萬噸,精深加工和中高端市場營銷灘羊肉1.4萬噸,同比增加4.5%;實現全產業鏈產值260億元,較2020年、2019年同比增加6.9%和20.9%。
作為“肉中貴族”的鹽池灘羊肉,如今已進入全國28個省(區)50多個城市,授權經銷企業95家,開設銷售點226個,產品進入各大城市153家連鎖超市、262家餐飲企業,在天貓、京東、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建起旗艦店117家,中高端市場營銷灘羊肉1.4萬噸以上。“鹽池灘羊”品牌價值達88.17億元,比上年提升了17億元,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超過80%。同時,“鹽池灘羊”已成為我國高端羊肉的代表品牌,位列“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排行榜”畜牧類第一名,被評為“全國優質地理產品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首個典型案例”,入選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籌建名單,填補了我區在地理標志保護工作中的一項空白。
正值隆冬時節,在寧羴源牛羊肉有限公司的標準化羊圈里,一只只活蹦亂跳的灘羊,自由自在地在羊圈里“游弋”。一看到這些灘羊,公司負責人紀成軍的臉上就流露出了“寵愛”的表情,這些灘羊可都是他的“寶貝疙瘩”。
紀成軍告訴記者,自從開啟了直播平臺,直播間平均每天訪客在10萬人次左右,產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四川等地,2021年公司的總銷售額在1億元左右。目前,距離春節不到1個月,公司已進入訂貨旺季:“在抖音‘寧夏家鄉特色年貨榜’,我們寧夏的灘羊一直火爆銷售,位居羊肉爆款榜第一名。以目前的形勢看,這個月銷售額最少在1500萬元。”
在寧夏灘羊“跑”上北京、上海市民餐桌的同時,辛丑牛年,寧夏肉牛產業也是牛氣十足,“涇源黃牛肉”成為不少一線城市百姓宴請賓客的首選產品。
“開飯啦!開飯啦!”在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飛地”肉牛養殖園區,看到草料車駛入,牛場的牛兒們瞬間都站起來,后排的牛兒歡騰著,“哞哞”聲此起彼伏。
紅寺堡鎮弘德村黨支部書記任軍告訴記者,“飛地”肉牛養殖園區如今采用自主經營模式發展養殖業,通過組織有養殖意愿的農戶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為單位出村入園飼養肉牛,聘請專業養殖公司提供全程專業化服務。目前,帶動養殖戶520戶,戶均收益2萬元以上。
住著寬敞的新房,每年有養牛的分紅,閑暇之時還能到附近的企業打零工,已成為弘德村眾多村民的愜意生活。如今,像紅寺堡鎮“飛地”肉牛養殖園區這樣的現代化牛場在寧夏大地上隨處可見。
2021年以來,我區圍繞六盤山區肉牛產業集群發展,整合資源優勢,優化產業布局,加強基地建設、結構調優、延鏈增值,著力建設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肉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積極培育壯大各類經營主體,大力推廣家庭經營“50”模式,扎實推進肉牛養殖出戶入場(園),持續開展標準化示范創建,提高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水平,實現了從家庭副業到增收主業的歷史性轉變,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肉牛繁育基地和優質牛肉生產基地。截至2021年底,全區肉牛飼養量204萬頭,同比增長5.9%。牛肉產量12.1萬噸,同比增長5.8%,實現全產業鏈產值379億元。
同時,我區開展多渠道全方位的營銷推介,提升肉牛種質品牌和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培育,加快申報“寧夏六盤山牛肉”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創建全國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試點單位。
近日,涇源縣寧夏尚農生物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固原綠寶農牧科技有限公司2家企業正式通過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核,獲得中國良好農業規范一級認證,為“涇源黃牛肉”拿上進入歐洲高端市場的“通行證”。此認證填補了寧夏肉牛(GAP)質量標準空白,成為全區首批通過(GAP)認證的肉牛養殖企業,標志著“涇源黃牛”產業和“涇源黃牛肉”地標產品已步入高質量、高品質、高標準發展之路,寧夏肉牛養殖水平再上新臺階,走出了“國際范”。
從副業到主業,從傳統產業到綠色產業,我區肉牛、灘羊產業發展已成為群眾脫貧增收的“穩定器”,不僅鼓了群眾腰包,更奠定了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如今,肉牛、灘羊產業正振翅高飛,努力讓寧夏好牛好羊行銷天下。(記者 張瑛 文/圖)
白塔水村:出村入園養灘羊
記者 杜曉星
白塔水村是個養殖大村,養羊占農戶養殖的大頭。
白塔水村在吳忠市紅寺堡區太陽山鎮,距村子不遠就是羅山,屬于半干旱草原地貌,這里正是寧夏灘羊的核心產區。村里出欄的灘羊宰殺烹飪后,肉質鮮美,沒有一點兒膻味,在市場上十分搶手。
該村黨支部書記胡生祥說,白塔水村有幾十年的灘羊養殖史,但一直沒有規模化。自從寧夏重點發展灘羊產業后,村里的灘羊開始快速擴群,幫助鄉親們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小康日子,但也遭遇了“成長的煩惱”。
村里一個養殖大戶能養三四百只灘羊,自家小院不夠用,封山禁牧又不能放出去養,羊兒只能緊巴巴“蝸居”在一起。羊養多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羊糞羊尿一多,人們看著礙眼,那股味還直嗆鼻子,在夏天更是一言難盡。
這些年,白塔水村打造鄉村旅游示范村,環境衛生成為最大短板,誰愿意去一個臭烘烘的莊子逛?
胡生祥也知道,要想結束這種人畜雜居的局面,就要走出村入園的路子。但苦于沒有項目資金支持。
到了2019年,事情終于出現了轉機。這一年,白塔水村爭取到一筆鄉村振興項目資金,共計80萬元,支持群眾出村入園搞養殖。很快,白塔水村啟動一期項目建設,在離居民區1公里外規劃出120畝土地,作為養殖園區,引來20戶養殖戶加盟。按照統一標準,他們自己掏錢建設圈棚,每戶占地3畝。建成驗收合格后,每戶補助4萬元。
出村入園,村民謝全響應得很積極,他投入了十幾萬元建好圈棚,把300多只羊轉移過去,讓家里寬松了不少。過了不久,4萬元補助資金也打到了他的銀行卡上。
謝全算了筆賬,出村入園的費用,自己只承擔了七成。而在園區內養羊,去年一年他就賺了十幾萬元。謝全說,新圈棚還給自己擴群預留了空間,因為設計存欄量2000只,他能放手發展養殖業,就怕自己養不夠。
眼下,白塔水村紅墩子組還在建新的養殖園區,占地400畝,預計開春安裝好水電等配套設施后就能投用。
胡生祥說,白塔水村出村入園項目目前已規劃了3期,全部建成投用后,就能把村里的羊都挪到園區來養,最快3年就能實現這個目標。
六盤山下的花甲“牛倌”
記者 剡文鑫 文/圖
“三九天”的六盤山下,室外溫度降至零下十七八攝氏度,煙霧包裹山頭,白雪覆蓋大地。然而,涇源縣農村仍是一派忙碌景象。1月5日上午9時,涇源縣興盛鄉興明村村民洪文學,像往常一樣來到牛圈,取出麥麩、玉米面、麥草、油渣,按照比例配料喂牛。
“去年銷售25頭牛,純收入16萬元。棚里還有25頭牛,準備開春出欄。”洪文學指著膘肥體壯的肉牛,講述養殖和收入的現狀。7年前,洪文學在政府支持下,貸款發展養殖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里的牛如同滾雪球一般,越養越多。
“當年貸款5萬元,買回5頭基礎母牛,第二年添了3頭牛犢。2016年,涇源縣統一購進安格斯肉牛,我籌資6萬元,第一時間認購了6頭。”洪文學說,短短3年時間,牛從3頭增加到18頭,牛圈里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
自養牛以來,洪文學一家的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好,年收入從最初的幾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0多萬元。此外,政府還配套實施了“見犢補母”、購買草料、認購安格斯牛等補貼政策,洪文學一年又多收入2萬元。
“養牛是個慢功夫,急不得。”已是花甲之年的洪文學把養牛作為發家致富產業,通過參加縣、鄉、村舉辦的養殖技術培訓班,不斷提高自己的養牛技術。
“老洪雖然年紀大,但特別勤學好問。”涇源縣畜牧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高級獸醫師王小平說,洪文學經常給他打電話,詢問牛犢接生、疾病預防等。
憑著一股鉆研勁頭,洪文學熟練掌握了肉牛飼養、牛犢繁育等技術和知識,成為當地有名的“土專家”。“黨和國家的政策這么好,我自己不努力,就說不過去了。”洪文學說。
經過不懈發展,洪文學的牛棚里始終保持20頭牛,年飼養量50頭,收入50萬元左右。
養牛讓洪文學脫貧致富,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早期,村里出個‘萬元戶’就稀罕得不行,現在家家是‘十萬元戶’,年收入過百萬的農戶也已經見多不怪。”今年,洪文學又有了新的打算,計劃新建一棟牛棚,將存欄量增加到50頭,爭取飼養量過百頭。
記者手記
出鹽池縣城一路向北,行駛約10公里路程,就能遙遙地看到皖記溝村的輪廓。
曾經,這里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如今,這里草場豐盈,不僅有牧場,還有屠宰加工廠。以一只小小的灘羊為起點,開啟了涅槃之路,實現了家家養灘羊,戶戶發“羊財”,進門住洋房,出入有汽車的好光景。不論是小家的賬本,還是村部的賬務,不同的數字在層層疊疊地積累中,化作了新屋、羊只和廠房,化作了皖記溝村每個人臉上無比滿足的笑臉。
產業興則百業興,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離不開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近年來,寧夏緊扣“產業”紐帶,大力發展肉牛灘羊產業,由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頭活水”,讓寧夏的農牧業資源轉換成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一群群牛羊“活躍”出致富大產業。群眾在發展產業中嘗到了甜頭,增加了脫貧致富的勁頭,從外在的推動力轉化為內生動力,努力提高自我造血能力。這種不懈的努力與奮斗,充溢著一種昂揚向上的精氣神,也創造著屬于自己的小康生活,他們在奮斗中收獲的不僅是生活條件的改善,更是對未來滿滿的希望,擁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記者 張瑛)
牛吃著科學配比的飼料。
寧夏寧羴源牛羊肉有限公司的直播室正在直播銷售灘羊肉。
隆德縣張程鄉萬畝青貯玉米種植,保障肉牛養殖的飼料供給。記者 王鼎 黨碩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