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壯大特色產業優勢,令其享譽全國乃至世界,其難度不亞于脫貧攻堅,關鍵是怎樣突破發展的“天花板”,實現提質增效。
距離固原市西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的時間,過去快一年了。之所以想起這件事,是因為它在我區脫貧攻堅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筆:標志著寧夏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歷史性地告別了絕對貧困。
曾經“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全部“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后,“三農”工作的重心歷史性地轉向鄉村振興。鄉村如何振興?尤其對于我區來說,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脫貧地區發展基礎弱、底子薄,脫貧群眾收入門路少、渠道窄;更大的難點還在于我區有123萬易地搬遷群眾,與就地脫貧的貧困人口相比,他們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走上可持續致富道路上困難更多、挑戰更大。
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跟得上、不掉隊,我區提出大力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明確主攻方向、聚焦攻堅重點,強調要扭住加快產業發展這一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布產業,規模經營壯產業,延伸鏈條優產業,切實為移民群眾穩定就業、增收致富提供更多機會。
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基礎在產業、希望也在產業。產業要振興,理清發展要素、認清區位優勢十分關鍵。地理位置、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交通設施、產業基礎、勞動力、市場渠道等,都是重要的發展要素。找準鄉村振興的突破口、發力點和發展路徑,需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產業,“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才會讓老百姓得到真實惠。
一方水土養一方物。我區素有“枸杞之鄉”“灘羊之鄉”“馬鈴薯之鄉”之美譽,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更是品質優良、潛力無限。而不斷壯大這些特色產業優勢,令其享譽全國乃至世界,其難度不亞于脫貧攻堅,關鍵是怎樣突破發展的“天花板”,實現提質增效。西吉縣擁有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因此成為冷涼蔬菜最佳種植區域之一,但常年在土里“刨金”的百姓越來越意識到:靠傳統生產方式,蔬菜產業難以有更大發展。當地圍繞冷涼蔬菜這一優勢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以龍頭企業帶動30個標準化基地、15萬畝蔬菜,形成產業價值30億元;吳忠市紅寺堡區利用獨特的風光資源,建設新能源裝備制造示范基地;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走出了一條“4050”忙種植、“2030”搞服務的特色致富之路……在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的引領下,各地將自身發展嵌入“九個重點產業”規劃,重新審視自身,發力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如春草蔓發,勢不可擋。
但老話講,揚長還需避短。避,是策略也是智慧。移民安置點戶內空間狹小,如何解決人畜共處、養殖成本較高、效益不高的問題?山地多、耕地少的區域,怎樣科學合理規劃產業發展?四處都是沙窩地,怎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中衛市海原縣三河鎮富陵村通過“出戶入園”的方式,實現集中養殖,讓牛棚里“長”出新產業;紅寺堡區新莊集鄉紅川村和新集村,當地兩家龍頭企業帶領農戶種植蘿卜、枸杞,年務工紅利逾3000萬元;石嘴山市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將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融合,大力發展沙漠農業種植和特色旅游,在“沙窩”里建起了新鄉村。這一切啟示我們,只要肯想辦法、瞄準機遇、找對路子、撲下身子,短板不但能補齊,劣勢更有可能變優勢。
立足自身實際,尊重規律,既不妄自菲薄,也勿盲目自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謀劃和精準施策,努力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就一定能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取得更大成就,讓廣袤鄉村更具活力。(孫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