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要求寧夏在黃河流域率先走出一條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既要在體制機制上先行一步、取得突破,又要在產業發展上蹚出新路、創造經驗。
自治區政協委員施曉軍建議,在寧夏建立“2+1”碳中和模式,即:建立具有約束作用的碳排放權交易和具有激勵作用的綠氫交易兩個市場,組建“寧夏碳中和基金”,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先行區發展提供范例。
按照國家相關要求,2030年前,我國要實現碳排放達峰,這對于寧夏倚能倚重的產業結構而言,是巨大的挑戰。碳減排勢在必行!按期完成目標,碳交易是有效途徑。
“盡快對接全國市場,建立區域碳交易市場,核準區內企業碳排放標準、交易價格和配額,搭建碳排放登記注冊平臺,有序擴大碳交易覆蓋范圍,對碳減排意義重大。”施曉軍說,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有助于加速降低區域碳排放。
實現減排的另一個途徑是發展清潔能源產業——綠氫燃燒效率高、清潔環保,是非常理想的清潔能源。“我區在發展綠氫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一些企業在布局綠氫產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施曉軍介紹,建立綠氫交易市場,開展綠氫認證與交易,通過碳市場為綠氫提供市場化補貼,有利于激勵企業廣泛采用綠氫,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清潔能源體系建設和氫能產業快速發展,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增長點。
實現減排事業“兩條腿走路”,金融是必要支撐。施曉軍建議,建立以碳中和為目標的綠色發展基金,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為寧夏各類碳中和項目給予金融支持。(記者 馬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