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賀蘭山闕到六盤山麓,無論是“紅石榴”還是“七彩長安”,亦或是“60為80”還是“混搭”工作隊,各族群眾團結互助感情真摯;從黃河岸畔到旱塬小鎮,從城市社區到農村,各族群眾攜手并肩,兄弟情深。
石榴花開山映紅,籽籽同心寫傳奇。寧夏歷來有著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思想深入人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民心,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民族團結進步樂章。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寧夏城鄉隨處可見花團錦簇、紅旗飄揚的歡慶場景。記者 王洋 攝(資料圖片)
華燈初上,位于銀川市金鳳區北京中路的德豐大廈上亮起“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巨幅標語。記者 李濤 攝 (資料圖片)
護路線盛開民族團結花
在每一名鐵路護路人的眼里,鐵路就是民族團結的“連心橋”。
“大家注意,火車來了!列隊!”10月10日9時,隨著一聲鳴笛,一列火車從正在巡線的永寧縣閩寧鎮園藝村黨支部副書記王玉堂等5人身旁駛過。
“每天早中晚,我們要巡線,每天步行3個來回。”今年62歲的王玉堂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閩寧鎮鐵路護路承包員,他和隊員馬德林、馬余中、楊滿利、楊學鋒風雨無阻守護著包蘭鐵路途經閩寧鎮的5公里路段。曾經當過兵的王玉堂,被推薦為隊長。
1991年,王玉堂舉家從西吉縣火石寨鄉移民搬遷到閩寧鎮園藝村。2005年起,王玉堂開始擔任閩寧鎮園藝村黨支部副書記,2013年開始鐵路護路工作。園藝村有1200多戶人家,近8000人,少數民族占了大部分,如何維護鐵路沿線治安穩定,守護鐵路平安,在王玉堂看來,做好民族團結最能凝心聚力。
“快下來,線路上危險!”2017年7月的一天,王玉堂巡檢時發現前方一名女子試圖臥軌,火車已經迎面而來,他連忙大喊。女子卻帶著哭腔:“你別管我……”王玉堂沖上前,將女子拽到安全區域,火車近乎擦著身體呼嘯而過。
王玉堂發現,園藝村的小學生上學,路上會穿過一個鐵路涵洞,每逢大雨這里便嚴重積水,孩子們只好翻越涵洞上方的鐵軌,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于是,每逢下雨,王玉堂就等在這里,把上下學的孩子們一個個背過涵洞。
2020年,王玉堂在巡線中發現,一位村民將玉米秸稈堆靠在鐵路護網上晾曬,極易引發火災,勸說無效后,他用2個小時把幾畝地的玉米秸稈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這件事感動了村民,從那以后此類事情在閩寧鎮再未發生過。
幾年來,王玉堂先后協調救助殘疾和困難戶326戶,化解群眾糾紛及矛盾60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還連續5年被評為全區“鐵路護路先進個人”。在王玉堂的帶動下,少數民族鐵路護路隊員馬德林不顧個人安危,奮力救下與火車搶道的村民,獲評“永寧好人”。
寧夏境內現有2條高速鐵路、3條干線鐵路、1條支線鐵路,全長1360.4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17公里、普速鐵路1043.4公里,貫穿全區5市、20個縣(市、區),109個鄉(鎮),362個村(居),有專業護路隊員242人,鄉村護路承包員近300名。多年來,寧夏護路辦在鐵路護路隊員招聘中,始終堅持與農村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和解決沿線群眾就業相結合,明確招聘少數民族人數不低于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同時,大力開展“學民族政策、講團結故事、話繁榮發展”等主題交流活動,不斷加強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學習,教育和引導各族護路隊員樹牢“三個離不開”思想,增強“五個認同”,使民族團結的思想深深扎根心中。
“一條鐵路架兩邊,‘連心橋’上夢相連。民族團結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石,鐵路是民族團結的連心橋,保障鐵路安全暢通,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是鐵路護路人的使命。”寧夏護路辦專職副主任何永武說。(記者 強永利 文/圖)
低齡老人幫扶高齡老人
“老姐姐,這是我幫您買的生活用品,一個人在家多注意身體。”“今天天氣不錯,我幫您把被子拿出去曬曬。”“最近家里怎么樣,有事您說話……”
10月8日,又到了志愿者走訪的時間,敲門聲和問候聲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青山街道辦事處團結社區各樓棟里響起。
團結社區活躍著一支由各族群眾組成的“60為80”志愿者隊伍。60多歲的志愿者們退休在家,卻比上班時還要忙——忙著走街串巷拜訪年事更高的住戶,忙著幫助住戶解決燃眉之急。
今年83歲的楊桂芹和精神殘疾的兒子一起生活。老人年齡大了,有些耳背,想和鄰里聊天,又怕“說不到一塊”。按照劃分的區域,王海琦和蘆佩珍兩位志愿者負責照看楊桂芹。
“起初老人家不太接受我們。”王海琦說,看到楊桂芹一個人費力地晾被子和衣裳,她和蘆佩珍常常主動上前幫忙,忙完掉頭就走。數次后,老人開始主動和兩人搭話,由客氣到認可,志愿者成了老人家的熟客。
80歲的獨居老人袁乃素曾焦急地給志愿者郭永梅打電話:“家里突然沒電了,這可怎么辦?”
“老人無兒無女,是社區的特扶家庭,年齡大,記性也不好,出門經常忘記帶手機,導致有事找不到她。”掛了電話,郭永梅趕緊上門服務,還好老人在家。一番檢查后,郭永梅發現是智能電卡沒電了,立刻用手機給電卡充值,解決了問題。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社區將為民辦實事與社區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引導社區低齡老人主動幫扶高齡老人,把平時熱心公益事業、樂于助人的老黨員、企退人員組織起來,成立了‘60為80’志愿服務隊。雖然‘60為80’志愿服務隊沒有做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他們對于高齡老人的陪伴讓社區更加溫暖,也讓一些因為信息滯后產生的問題迎刃而解。”團結社區黨委書記劉菊菊表示,團結社區是大武口區成立最早的社區之一,轄區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等13個民族,社區老年人口基數大,獨居老人、殘疾人較多。這些年,社區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促進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堅持平等協商社區大小事務。
如今,“60為80”志愿服務隊既是居民的“貼心人”、政策的“宣傳員”,又是問需于民的“傳聲筒”。在他們的幫助下,社區一些困難居民提出的“微心愿”,被在職黨員一一認領。
為了防止袁乃素老人迷路,郭永梅和老人商量后,發出了申請電話手表的微心愿。在職黨員郭思婷買來電話手表,幫老人戴在手上,向郭永梅和老人叮囑使用方法。
顧大媽生活困難,她的心愿是有人能為她購買一些日常生活物資,在職黨員路朝喜認領了這個微心愿,為她購買了米、面、油,并送到老人家中。
高位截癱的王興儉常年臥床,靠低保生活,在職黨員馬占峰為他買來一床電褥子。
……
“這些心愿雖然微小,但對于困難家庭而言是雪中送炭。”王海琦說。(記者 朱立楊)
拭亮“紅石榴” 映亮居民心
今年中秋節,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開元社區居民盧寧喜帶著月餅、瓜果來看望鄰居李清奎一家。盧寧喜是配件廠的退休職工,多年來熱心公益事業,在社區居民眼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熱心人。
“這兩年盧寧喜沒有少幫襯我們一家,大家不是兄弟勝似兄弟。”李清奎說,去年老伴生病住院,家里生活困難,是盧寧喜幫助自己渡過了難關。為了一家人落戶,盧寧喜和他一起跑前跑后,最終戶口問題解決了,心里的石頭也落地了。
“每年春節前夕,盧寧喜為我置辦米面等生活物資,還一再鼓勵我要樂觀積極面對生活。”李清奎說,大家守望相助,親如一家,處處能感受到社區和諧大家庭的溫暖。
近年來,開元社區堅持基層黨建與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協同發展,突出社區基層黨建在民族團結進步中的引領作用,積極打造“粒粒同心 紅石榴”民族團結品牌和“鄰聚里 紅色管家服務團”黨建品牌,實現社區基層黨建與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有機融合。
走進開元社區“紅石榴家園”,內部設有紅石榴工作室、小石榴籽學堂、微善積分室、溫暖時光悅享書坊、鄰里坊、快樂棋房、夕陽聊天室等,為社區各族群眾打造了一個信息互動、人員互助、銜接互補、尊重差異的活動平臺。
在“紅石榴家園”里,定期評選“好家風好家訓”家庭、最美家庭,舉辦鄰里趣味運動會、民族刺繡培訓班等,為老年人舉行集體生日會,慰問各族群眾。每年端午節組織各族群眾一起包粽子、吃壽面、看節目,引導各族群眾交知心朋友。
“通過建立‘紅石榴廣場’‘紅石榴家園’等平臺,增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社區黨支部書記王輝說,積極吸納少數民族、熱心居民組建了社區治安巡邏、護綠環保、糾紛調解、文化宣教、文明倡導、助殘扶弱等多個“紅石榴”志愿服務隊,讓大家在奉獻愛心的過程中見證團結友愛,讓民族團結之花綻放。
“我是黨員就要起模范帶頭作用,收集民意、反映問題、調解矛盾都是分內之事。”社區單元紅管家王振武說。為了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社區選優配強網格黨支部書記、委員,建立樓宇黨小組9個,吸納黨員樓棟長75人,單元紅管家136個,在網格支部中推行“一格四員”網格管理模式,為各族群眾提供定時、預約上門、代辦服務,真正讓網格黨建與民族團結相融合。
今年以來,通過“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黨員接單”服務模式和“雙報到”機制,開元社區轄區單位和在職黨員社區報到率達95%,先后參與各類社區共建活動50余場次,上門慰問困難群眾33人,妥善處理鄰里之間的矛盾26件,調解率達100%。(記者 蒲利宏)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新民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熱情接待市民,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務。記者 王洋 攝(資料圖片)
9月18日,銀川市西夏區西花園路街道辦事處惠民社區開展“黨旗飄飄揚文明,民族共融話和諧”主題活動,話團結、促和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記者 黨碩 攝 (資料圖片)
1936年10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在西吉將臺堡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如今,將臺堡會師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記者 黨碩 攝 (資料圖片)
吳忠市利通區富平園廣場,每到夜晚市民們就聚攏在此,跳起歡快的廣場舞。記者 李濤 攝(資料圖片)
社區就是溫暖的大家庭
十月九日,武秀萍(右一)看望李愛萍(中)。
“武姐,我想吃你做的包子和粥了。”10月9日,銀川市興慶區銀古路街道辦事處云和家園小區居民李愛萍說。
“沒問題,還是白菜餡?”武秀萍答應道。
“還有五米粥,你熬的粥特別好吃。”李愛萍開始“點菜”了。
“好,我保證熬得糊糊的,給你端過來。”武秀萍笑著說。
2017年,李愛萍確診患了癌癥,在云和社區黨委書記焦建莉的牽線搭橋下,作為“愛心580幫幫團”志愿者的蒙古族居民張桂萍、武秀萍與李愛萍相識、相知。
因為病情,李愛萍時常需要化療,丈夫因工作原因又無法經常在身邊照顧,給李愛萍做飯送飯就成了張桂萍、武秀萍的“分內事”。
“張姐、武姐她們對我都特別好。有時候化療完我饞武姐的菜,打個電話,武姐就送來了。”李愛萍笑著說。愛美喜歡跳舞的李愛萍性格開朗,但隨著病情加重,她的心情一天天變糟了,經常來探望她的武秀萍、張桂萍感受到她的情緒變化,便經常陪她聊天。“一次,武姐陪我說話,我睡著了。等我醒來,武姐她們還在。”李愛萍笑著說,“我在寧夏沒有親戚,武姐、張姐和社區工作人員都是我的家人。”
云和社區成立于2015年8月,共有居民2839戶,其中少數民族居民339戶,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土家族、錫伯族等多個民族。近年來,云和社區以“黨建政治引領+民族團結進步+多彩志愿服務+精細化社區治理”的模式,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義診活動暖人心”“共迎中秋情意濃”等活動,進一步增強了社區凝聚力。
“馬姐,最近天氣冷了,你一定要穿厚點,這兩天家里還有菜嗎?需要我做點啥?”云和家園小區20號樓居民宋春梅給馬玉霞打電話。
今年66歲的回族居民馬玉霞家住云和家園小區5號樓,因疾病行動不便,宋春梅便主動提出照顧她,買菜、洗衣服、打掃衛生……每當天氣晴朗,宋春梅還會推著馬玉霞出門,找鄰居聊天、去社區插花、到商店買東西。此外,馬玉霞也是云和社區工作人員最熟悉的人,冬至送餃子、中秋節送月餅,逢年過節組織志愿者為她家打掃衛生……“雖然我不經常出門,但社區工作人員、鄰居經常來幫我、看我,我感到特別溫暖,我們的社區像個溫暖的大家庭。”馬玉霞說。
71歲的馬秀萍因關節做手術腿腳不便,只要打一個電話,社區工作人員、居民就會上門幫忙;高齡老人獨居在家,社區衛生服務站每月定期上門義診……
“我們打造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系列實踐教育活動平臺,開展結對子、手拉手、一家親等聯誼活動,希望各族群眾在這里共居、共學,既能交到知心朋友,又能成為和睦鄰居。”焦建莉說。(記者 楊超 文/圖)
“七彩網”編織美好家園
今年中秋節,中衛市沙坡頭區濱河鎮長安社區在宜居家園小區組織開展“百家宴”活動,社區群眾從自己家里端來精心制作的特色菜肴,大家圍坐桌邊,像家庭聚會一般品佳肴、聊廚藝、話家常、猜燈謎、欣賞旗袍走秀,街坊鄰里歡聲笑語,掌聲不斷。
“大家同住一個小區,百家宴活動增進了鄰里之間的交流,弘揚了鄰里團結、鄰里和睦的傳統美德,也把一個個溫馨的小家庭串成了和睦的大家庭。”長安社區黨支部書記詹梅芳說,長安社區以“七彩長安”黨建品牌引領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使民族團結深深根植于長安社區各族群眾心中。
“七彩長安”特色品牌是長安社區以紅、橙、金、綠、青、藍、紫等7種顏色為喻義,打造的“紅色先鋒”“橙色奉獻”“金色暖心”“綠色互助”“青色成長”“藍色和諧”“紫色書香”品牌工程。其中,“紅色先鋒”品牌是以“社區黨支部+黨員中心戶+網格員”為基本框架的組織體系,將社區干部、支部黨員、“大黨委”單位在職黨員劃入網格中,黨員中心戶就近聯系各民族弱勢群體,通過“攀窮親”“結窮對”,深入16戶少數民族困難群眾家中進行一對一救助幫扶。
宜居家園小區住戶景占東一家三口全是殘疾人,特別是其17歲的女兒患小兒麻痹后遺癥,常年臥床生活困難。社區工作人員為景占東一家申請了低保和臨時救助,志愿者不定期上門打掃衛生,并為其女兒實現了“微心愿”。景占東的鄰居得知情況后,也送來了米面油、電飯鍋等物品。“18號樓1樓西戶家電器老化著火,東戶及時報警并幫助滅火;12號樓居住的拾荒老人張玉蘭為疫情防控捐助1000元……小區居民之間互幫互助的例子比比皆是。”詹梅芳說。
針對轄區企事業單位、下崗職工、流動人口多的情況,長安社區成立流動婦女之家、網格小組,組建義務巡邏隊、調解幫扶隊伍、文明督導隊,早中晚開展巡邏排查,構建居委會、網格黨小組、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組成的“網格議事中心”,調動各族群眾積極參與議事平臺表達需求,反映意見、提供建議,定期召開民主議事協商會議,研究決策協商事宜。今年以來,調解矛盾糾紛7起,幫扶14戶少數民族困難家庭。
長安社區發展壯大9支志愿者服務隊,現有注冊志愿者3000余人,本著加強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將社區熱心助人且有一技之長的“能人”組織起來,打造一支常駐百姓身邊的“能人幫”隊伍,組織開展送醫送藥、開門修鎖、水電維修、法律援助、日常助潔、手工編織等志愿服務活動,在社區形成了鄰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氛圍。
“社區還開展了‘金婚生日會’‘老年戲劇票友會’等系列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各族群眾的團結之心、互愛之心,從而促進社區和諧發展。”詹梅芳說,“七彩長安”工作法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和諧社區建設的新路子,社區呈現出各族群眾人心向上、穩定團結,居民相處和睦的良好局面。(記者 楊志挺)
新房子多虧“親戚”們幫忙
“隔三岔五下雨,這房子啥時才能建好。”今年入秋后下雨天較多,同心縣馬高莊鄉何家渠村村民陳連秉擔心自家房子不能如期完工。
“老陳,你別愁,我們搭把手很快就能完工。”同村村民羅小林、馬尚龍等群眾主動幫忙。10多天的時間,陳連秉在入冬前住上新房子的心愿成為現實。
10月10日,站在自家剛建好的大瓦房前,陳連秉感慨:“多虧‘親戚’們幫忙。”
“多年來,何家渠村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何家渠村黨支部書記李生銀說。在何家渠村,誰家蓋房子,村民們相互幫忙;銀行貸款,村民們相互擔保;村民劉仲應妻子患腦溢血,看病需要幾十萬元,何家渠村群眾相互轉告,紛紛慷慨解囊,籌款2萬余元……“互相之間主動幫忙已成常態,左鄰右舍都成了親戚。農閑時,我們還組織村民一起打籃球、喝茶。大家彼此尊重,相處融洽。”羅小林說。
與何家渠村相鄰的溝灘村一直有認“干親”的習俗,見了上年歲的老人叫干爹、干媽,年輕人以兄弟姐妹稱呼,關系十分融洽。“認干親是因為兩家關系好、走得近。認了干親后,兩家人更親密了,逢年過節,或者其他傳統節日,兩家人歡聚一堂,就像一家人一樣。”村民馬紅強說,自己家和回族老人袁秀英也是“干親”。往來頻繁了,袁秀英老人有什么心里話也都愿意給干兒子馬紅強說。
“這里的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植各族群眾的心中。”馬高莊鄉黨委書記高耀祖說。(記者 馬 忠)
“混編”工作隊傾心為民
在同心縣馬高莊鄉趙家樹村,有一支“混編”駐村工作隊——
隊長是自治區直屬機關工委干部緱健宏,隊員紀明、馮紹山來自寧夏電力設計院。
隊長緱健宏性格穩健,復轉軍人出身的他執行力強。紀明、馮紹山是電力工程師,入村后最常穿的還是一身工裝。
雖然來自不同單位,三人卻是很好的搭檔,配合默契。最近,紀明、馮紹山請來單位里的無人機測繪技術團隊,為趙家樹村繪制高清地圖,以便緱健宏在“謀兵布陣”籌劃全村發展時胸有成“圖”。
而區直機關工委發揮特長,幫扶趙家樹村成為四星級黨組織,讓村里擁有一支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將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
在這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小山村,三人駐村伊始就開始走訪群眾,充分了解村情。
給緱健宏印象最深的要數馬國峰、馬國龍哥倆,兄弟二人各自成家后也沒分家,3年前合起來養了4頭牛。這兩年,哥倆種青貯玉米,挖青貯發酵池,“多點開花”養起了奶花子、安格斯、西門塔爾等多個品種的育肥牛。如今,他們有牛24頭,其中今年出生的牛犢7頭。
從馬氏兄弟身上,緱健宏看到了產業富民的力量。駐村工作隊參與制定的趙家樹村鄉村振興規劃方案,明確提出要建設物流園、休閑驛站、農田節水灌溉等項目。
到2023年,這些規劃要在趙家樹村變為現實。緱健宏說,實現這個目標,單憑村里的力量還不夠。
坐等顯然不行,緱健宏跑到不少部門爭取支持。緱健宏去同心縣城辦完事,有時間總要到縣鄉村振興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轉一轉,向相關負責人自報家門后就開始詢問符合政策的相關項目。
爭取“外援”工作中,紀明、馮紹山也有“妙招”,他們充分發揮寧夏電力設計院的技術特長,通過為同心縣域內的光伏發電施工單位提供設計服務,換取對方在趙家樹村增裝光伏發電設施。
這支“混編”駐村工作隊成員“各顯神通”,立足各自優勢,促進趙家樹村產業發展。有時,他們也會打個默契配合。
9月26日,寧夏人民醫院西夏分院20多名醫生來到趙家樹村,為鄉親們開展“服務百姓健康行動”義診活動。這就是緱健宏,隊員紀明、馮紹山三人攜手促成的“杰作”。
眼下,駐村工作隊又向自治區直屬機關工委、寧夏電力設計院打報告,建議兩家幫扶單位成立聯合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并在銀川設立辦事處,理順聯合幫扶機制,進一步發揮“1+1>2”的疊加幫扶效應。
“派出單位對我們的建議很感興趣,幫扶工作小組組建工作將很快啟動。”緱健宏興奮地說,這有助于從設計層面發揮“混編”幫扶優勢。
這支“混編”工作隊組建運轉不到半年,村里就有了新氣象:道路亮化了、土墻美化了、護坡美化了……
“鄉親們看到了村里的變化,開始主動配合駐村工作隊開展的各項工作了。”趙家樹村村委會主任馬建虎說。(記者 杜曉星)
我們像家人一樣幸福
“社區每年都組織餃子宴活動,我們像一家人一樣,在一起包餃子、聊天拉家常,生活在這里很幸福。”10月8日,青銅峽市裕民街道辦事處怡園社區居民張振德說,社區文化娛樂活動周周有。
連日來,該社區邀請吳忠市回族藝術團進行原創話劇《蘭花芬芳》展演,邀請“五老宣講團”成員馬向陽進行民族政策講解,承辦了街道辦事處“惠民演出 走進社區”巡回展演,讓轄區各族群眾之間加強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增進感情。
怡園社區以和諧社區建設為目標,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的社區環境,形成“無事常聯系,有事共商量,困難有人幫”的良好氛圍,有效克服老舊小區事務多、老人多、困難群體多的“三多”現狀,共建鄰里一家親和諧社區。
今年中秋節,社區聯合衛生計生監督所、市場監督管理局在職黨員開展了關愛困難群眾送溫暖活動。針對他們生活中的困難出謀劃策,用心用情幫助聯系溝通。“社區干部時常幫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讓我們一家人真切感受到了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居民張淑蘭說。
社區持續關注各族群眾所需,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關愛各族群眾的活動。今年以來,共慰問轄區各族困難群眾230余戶,舉辦各類文藝演出活動15場。“社區給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平臺,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也增進了我們各民族之間的感情,我特別開心,為社區的工作點贊。”社區居民閔曉玲說,一樁樁、一件件的實事,讓轄區各族群眾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社區居民不僅要‘獨善其身’,也要‘相善其群’,只有處理好傳統鄰里關系,才能提升社區文明意識,保障生活質量。”怡園社區黨委書記羅玲說,近年來,社區不斷把創建成果轉化為推進基層治理、服務群眾的全過程。(記者 蒲利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