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建黨100周年。市委四屆十次全會,為全市‘十四五’及2035年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市兩會為我市“十四五”時期、特別是2021年口岸物流、民航鐵路高質量發展明確了重點,提出了新要求。”1月26日,市口岸和投資促進辦主任李崇新說,市口岸辦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昂揚的精神狀態,有力的舉措,扎實的工作,全力推動口岸物流、民航鐵路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期間,我市口岸物流項目取得新進展,華夏特鋼專用線完成投資1.69億元,天元錳業保稅倉1000萬噸保稅倉建成投用,二期3000萬噸、5000萬噸保稅倉正在建設。中衛公鐵物流園鐵路專用線、迎水橋保稅物流中心、中衛沙坡頭機場二期擴建等項目穩步推進。同時,多式聯運網絡逐步形成,打通了海外—青島港、天津港—中衛海鐵公水多式聯運運輸大通道;西向國際班列在中衛集結分撥,5年累計開行國際班列97列,奠定了中衛成為歐亞大陸橋、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交通物流樞紐城市的基礎。此外,全市現建成物流園區11個,共培育物流企業384家,其中4A級企業5家,3A級企業4家。引進順豐速運、德邦等快遞品牌10個,布設快遞末端網點30個,物流園區和物流企業進一步壯大,為“十四五”發展夯實了基礎。
李崇新說,今年,市口岸辦將搶抓“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市等機遇,圍繞把中衛打造成“中歐貨物分撥中心、全國性鐵路物流基地、絲路經濟陸路交通物流樞紐、區域交通物流中心、國內空中物流中轉節點”的目標,從通道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口岸物流平臺、暢通空中客貨運通道、培育物流發展新動能、補齊對外開放短板5個方面發力,細化量化實化各項目標任務,明確時間表、拿出施工圖,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爭分奪秒,確保各項工作扎實有序推進。
同時,在通道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主要實施鐵路物流暢通、航空物流提質、保稅物流平臺建設3大工程,突出抓好寧鋼集團中衛熱電廠鐵路專用、中衛沙坡頭機場二期擴建、迎水橋保稅物流中心、火車站改擴建等項目建設,補齊物流基礎設施短板弱項。在搭建口岸物流平臺方面,加強同霍爾果斯、欽州、青島、天津等口岸合作, 常態化開行中衛至中亞國際班列,著力融入西向開放通道,南向陸海新通道、東向沿海通道,重點打造華北地區、華中、華南、西南經中衛,聯接中亞、俄蒙、歐洲的國際鐵路物流通道,融入國內國際大循環格局。
“為暢通空中客貨運通道,我們穩定中衛至北京、重慶、上海等既有航班,開通至廈門、深圳、杭州等重要旅游客源地城市航班, 發展至昆明、武漢等地旅游包機,打造西北最佳旅游支線機場。加大客機副倉貨運配載力度, 開通牛羊肉、鮮牛奶貨運包機,為我市特色農副產品走出去提供快捷服務。同時,積極爭取國家低空開放試點,大力發展通航+旅游等通航產業,打造航司訓練基地、航校培訓基地、無人機試飛基地、航空器拆解基地。”李崇新介紹。
今年,我市將加快對A級物流企業的培育,積極推進智慧物流建設。推動農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建立“市分撥中心+縣配送中心+鄉村配送站”三級節點配送體系,打通“農產品進城、工商產品下鄉”物流堵點。加快建設快遞分撥中心,引導、整合順豐、京東等城鄉物流配送資源,在市縣鄉布局設立轉運中心、分撥配送中心,實現統一配送,暢通市域快遞物流微循環。同時,找準中衛融入新發展格局路徑, 落實好《中衛市航空貨運補貼辦法》等政策,發揮好中衛海關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作用,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 (全媒體記者 馮博睿 實習生 譚勛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