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去年種的蘋果樹,今年長出新枝了!”7月29日,寧夏固原市彭陽縣紅河鎮紅河村,一株株蘋果樹傲然挺立在半山腰的梯田上,紅河鎮黨委書記鄭小義信心十足地描繪這片現代化果園的藍圖,“咱們用2-3年時間,先把這黃土地變成綠水青山,再用2-3年時間,每年掛果了以后,這里就是金山銀山了。”
彭陽縣所在的寧夏西海固地區,屬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是國家扶貧攻堅主戰場。近些年,寧夏大力實施移民搬遷工程,一些曾經住著土坯房、生活缺水缺電的村民紛紛下山安家落戶,當初的荒山禿嶺,也通過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等措施,漸漸披上綠裝。下一步,如何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依托固原市“一棵樹、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的“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范工程,紅河鎮立足區域自然稟賦,以一棵蘋果樹,帶動一個綠色產業,帶富一方百姓。
“我們這個地方,養活一個小孩容易,種活一棵樹很難,前些年樹苗都是人工一棵一棵背上去的,灌水也很麻煩。彭陽全縣100余萬畝耕地,川水地只有10萬畝,90%都是山地。”鄭小義學農林出身,又在水利和農業局做過管理工作,深知首先要解決在山上種什么、如何種的問題。
紅河鎮有種植蘋果的歷史。鄭小義記得,上世紀90年代,友聯村就種過100畝蘋果。這里降雨量大、土壤無污染且富鉀富硒,適合種植蘋果。只是后期因品種退化,村民的管理、技術跟不上,加上市場銷路不好,慢慢沒人種了。
2017年,紅河鎮引進寧夏東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林果產業,推廣矮砧密植蘋果種植技術。新的種植技術和品種,讓這里的農民開了眼:寬行密植,1.2米的株距乘4米的行距,一畝地能栽138顆樹,產量高,便于機械化操作。
產業化,讓紅河蘋果快速“提質增效”。在鄭小義看來,農業最缺的就是標準,像管理企業一樣管理農業,農業的效益就上去了,可以實現投資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品質最優化。
這些年,紅河陸續引進了18個品種,主推的品種有煙富3、煙富6、煙富7、蜜脆、嘎啦等。“我們以前擔心,山上不結果咋辦,你看,這是我們去年種的煙富7,現在已經零星掛果了。”鄭小義告訴記者,這里畝栽83株,一畝地投資大概在七八千元左右,相較畝栽138株的樹種,成本節省大約兩萬元,產量卻十分可觀,“第五年進入盛果期,一棵樹就可以掛60斤左右蘋果,到第八年,可以掛80斤蘋果,一畝地2-3噸的產量,絕對沒問題!”
產業化,也為紅河農民開辟了新的致富路徑。受益于蘋果園“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紅河鎮不少農民拿到了租金、薪金和股金,收入結構越來越多元化。以紅河試驗示范園為例,前三年未掛果無收益全部費用由企業承擔,每年向農戶支付土地流轉費,第四年進入掛果期收益由企業、合作社、農戶三方分紅,這一模式已惠及農戶8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2戶。同時,示范園還帶動長期就業80人,臨時就業200余人,1000畝蘋果園每年能為農民提供勞務費用300萬元。
“圈里養1個億(牛),棚里種1個億(菜),地里栽1個億(果),勞務輸出1個億(務工)。”鄭小義說,這是紅河鎮大力培育的“四個億元”產業。在這一目標引領下,紅河鎮正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路上,跑出幸福加速度。(天目新聞記者 余家鋒 甘恬 石怡鋒 寧夏日報記者 瞿學江 李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