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哞哞……”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鎮,車子沿著山路盤旋開進明星村,遠遠就聽見一戶村民家里頭傳出陣陣低沉的牛叫聲。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養牛,一路上到處是密密匝匝的玉米地,聽當地人說,那是喂牛用的青貯玉米。憑借這兩樣寶貝,村里人脫貧奔小康,日子越過越“牛”。
見有客來,42歲的男主人馬存富迎了出來,直把人往堂屋里讓。女主人和孩子們圍到院子里,站著不說話,一味憨笑。這是一個農家小院,進門右手邊是牛棚,迎面一排整齊的磚瓦房,正中是客餐廳,擺著一張大圓桌,兩邊是臥室,通間砌著大炕。
馬存富一家是2017年從本村的山溝溝搬到這個院子里來的。將臺堡鎮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會師地,其所屬的西吉縣是西海固地區最后一個未“摘帽”的貧困縣,眼下,寧夏正在向這一脫貧攻堅的“最后堡壘”發起總攻。“十三五”期間,將臺堡鎮累計搬遷安置移民189戶915人,包括縣內移民安置146戶714人,其中明星村三組、四組、五組、七組四個易地搬遷就近安置點安置67戶302人。馬存富說,他家屬于明星村四組,如今居住的這一帶共有25戶102人。
從山溝溝搬出來,馬存富一家的生活出現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變化。
先是住上了新房,居住環境大為改善。“原來住的是土坯房,搬到這兒,政府建了磚瓦房,條件好多了!”馬存富告訴記者,房子按人均20平米分配,一口人收3000塊錢,他們一家6口交了18000塊錢,就分到了120平米的房子,還有一個占地0.4畝的院子。據將臺堡鎮黨委書記馮永福介紹,安置點選的是一片坡地,跟山溝溝相比,地勢平緩,較為宜居,不易發生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原先村民大多分散居住,基礎設施很難覆蓋,集中安置以后,吃水難、用電難、行路難這些問題全解決了。
在這里安頓下來,馬存富也不用像過去那樣長期外出謀生。山溝溝里自然條件惡劣,種地都十分艱難,家里沒什么穩定的收入,馬存富只好到鎮上做裝卸工,那時候一年到頭在家的日子掰著指頭都數得過來,家里的莊稼和4個孩子的生活,基本靠妻子一人操持。辛苦一年,只能掙1萬塊錢,經年累月還傷了腰。“腰疼,干不動了。”馬存富說,還好現在只需要零星打工,大多數時間呆在家里,照樣有活干有錢賺。
這幾年,西吉縣大力發展草畜產業,僅將臺堡鎮,青貯玉米種植面積就穩定在2萬畝以上,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1.5萬頭、1.2萬只。明星村是將臺堡鎮的5個養殖示范村之一。馬存富家的牛棚里養著5頭牛,其中一頭是出生不到1個月的牛犢,家里還有20多畝青貯玉米地。“一頭牛少說能賣1萬多塊錢。”馬存富說,一年賣3頭,就有四五萬元收入,另外家里還有3畝洋芋地,一畝地也能帶來3000多元收入。
馬存富的故事僅僅是將臺堡鎮乃至西吉縣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將臺堡鎮貧困發生率已由2014年的29.9%降至1.14%,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00元。由看天吃飯到數著牛犢過日子,這里的村民正在牛勁十足地脫貧奔小康。(天目新聞 記者 余家鋒 甘恬 石怡鋒 寧夏日報記者 瞿學江 李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