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的秋雨,只有兩三毫米,對于停止生長且日漸干枯的玉米來說,沒有絲毫救命的意義。這雨只是下濕了地皮,旱災區干土層深達二三十厘米,根本沒有搶墑種秋草的條件。
多年不遇的大旱,“烤”驗著寧夏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與提升,“烤”驗著丁永軍等寧夏南部山區養殖大戶的恒心與智慧。
固原市原州區炭山鄉南坪村丁永軍是方圓幾十里赫赫有名的養牛能手。4座養殖棚分棚養著基礎母牛、育肥牛、安格斯牛、牛犢,加起來存欄56頭。前幾年風調雨順,丁永軍流轉四五十畝地種玉米等草料,每年能收儲50多噸草料,但這還不夠喂,每年還得外購近10噸飼草。
今年旱災導致丁永軍種的草料幾乎絕收,得花近10萬元購買一年飼喂所需的草料。“也不打緊,最多賣掉五六頭育肥牛湊錢來買草料。天也不會年年這么旱,我少花一點,牛多吃一點,只要保住母牛,度過今年這個坎,就有賺頭?!倍∮儡娦姆€手不慌。
“固原市正處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期,部分貧困戶產業發展基礎不牢固,受干旱影響,個別邊緣戶易返貧,但不會出現范圍性、規模性返貧現象?!惫淘姓嚓P領導說。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解決脫貧地區發展不充分問題、提升產業抗風險能力、給脫貧人口一個穩穩幸福,鄉村振興任重而道遠。全區上下必須大力弘揚“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偉大脫貧攻堅精神,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上下同心 盡銳出戰
孫清艷,鹽池縣花馬池鎮紅溝梁村一名普通的農民,她有一句火遍朋友圈的“金句”:感黨恩實現夢想,靠雙手擺脫貧困。
2014年,孫清艷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的幫扶指導下,孫清艷用5萬元貼息貸款一次性購買了80只羊,家里的土坯房在農村危房危窯改造政策的扶持下,變成了3間明亮、堅固的大瓦房。有了收入,日子有了起色,孫清艷主動向村上申請退出貧困戶行列。
孫清艷參加了村里組織的烹飪培訓,有了一技之長的她決定進城創業,圓夢小康。起初生意并不景氣,后來去北京學了烤鴨手藝,準備開鹽池縣第一家烤鴨店。
此時,她有技術,卻沒有創業資金。正在發愁時,幫扶干部幫孫清艷申請了2萬元互助發展資金,累計申請了30萬元貸款。烤鴨店生意很快好起來,每月利潤9萬元,去年純利潤達100萬元。
今年,孫清艷又開了一家拉面館,她還想開一家餐飲公司,帶動更多父老鄉親過上富足的日子。
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寧夏的每一個角落,無數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無數人的夢想因此而實現,無數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上下同心者勝。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成功翻越脫貧路上的“六盤山”。到2020年年底,現行標準下80.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9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11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在這場史無前例、蕩氣回腸的脫貧攻堅戰場上,寧夏集中精銳力量投向脫貧攻堅主戰場,第一書記、駐村干部、鄉鎮干部、村干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鮮紅的黨旗始終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高高飄揚。
他們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干在一起,將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脫貧事業,涌現出許多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跡。撒鳳虎、殷雪峰、萬文軍、馮亮、牛道平、張鑫、馬新娟、常繼寧、李進禎9位同志把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征程上,生動踐行了初心使命、詮釋了公仆本色。
精準務實 開拓創新
海原縣關橋鄉方堡村自古就有種植香水梨的傳統,然而,這里的村民卻沒有種植技術,任香水梨樹野蠻生長,但收益甚微。
在脫貧攻堅期間,自治區科技廳穆海彬被派駐方堡村任第一書記。他調研發現,方堡村貧困產業基礎薄弱的病害在科技含量低的“根子”上,必須在擴大規模效益、提升果子質量和延長產業鏈上下功夫。
于是,穆海彬帶領科技特派員先給全村果樹“理發”,給所有果樹修剪了枝條。隨后,還協調來免費的科技物資,給每棵樹的樹根注入營養劑,并在樹“腰”纏上黏蟲帶,在樹梢系上迷向器。村民問啥叫迷向器,穆海彬笑著說:“就是讓‘男蟲’暈頭轉向找不到‘女蟲’,他倆見不到面,就沒辦法繁殖了。”
經過一系列改造,當年秋天,村民們驚訝地看到,從前只有雞蛋大小的果子,長成了饅頭大;原來8個梨還湊不夠1斤,現在兩三個就有1斤重,而且口感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香水梨的產量、質量都上來了,保鮮、貯存、銷售問題又擺在了眼前。過去鄉親們的梨總是存一半、爛一半,賣不上好價錢。穆海彬聯系中科院果樹研究所專家聯合示范推廣通風庫、冷庫、棚窖等貯藏技術,使香水梨貯藏能力達2000噸。不僅如此,還成功研發出香水梨汁、香水梨酒,在梨花節上銷售一空。短短2年時間,方堡村香水梨種植面積從2000畝發展到8000畝,全村香水梨銷售額達1000萬元,香水梨從“懶漢樹”變成了鄉親們的“搖錢樹”。
精準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寧夏堅持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的精準扶貧方略,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真正發揮拔窮根的作用。
今年,寧夏堅持精準的科學方法,乘勢而上,開拓創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九個重點產業,推進“十大工程項目”,實施“四大提升行動”,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推動脫貧地區步入發展“快車道”、跑出致富“加速度”。
攻堅克難 不負人民
8月17日,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扶貧車間火舌噴出爐膛,熱氣厚厚地籠罩著下粉車間,隱約可見幾名工人的身影。冷鏈室粉條凍成冰絲,庫房里粉條一捆捆被裝進外運車……
車間主任擺月喜說:“我們扶貧車間從開始生產至今,已經產出500多噸粉條,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實現純收入20萬元。由于口感佳、消費者喜愛,一年四季生產都趕不完訂單。有18個村民在這里打工,根據分工不同,每人每月能掙2000元到6000元不等?!?/p>
村民馬銀俊家里做馬鈴薯“三粉”已經有25年歷史?!耙郧皸l件有限,設備和產業鏈都不完善,只能冬天下粉,趁著天冷粉條才能結冰,之后再用木棍把冰打掉,最后曬干。”馬銀俊說。
如今,馬銀俊家里制作馬鈴薯“三粉”基本全靠機器操作,同時還配套了冷庫,這樣不受季節限制,一年四季都能生產。靠著制作出售紅軍粉,馬銀俊家年純收入超過20萬元。
王河村傳統粉坊超過30家,年產粉條上萬噸,戶均年收入20萬元左右。產品銷往北京、廣東、浙江、河北、陜西、甘肅、新疆等地。超過七成村民從事“三粉”相關工作,實現了就近務工就業。
今年,持續大旱致使西吉等地馬鈴薯減產乃至絕產,馬鈴薯“三粉”生產面臨原材料短缺的困難?!榜R鈴薯減產會讓我們生產成本增加,但我們能克服,因為其他馬鈴薯產區并未受災,我們會繼續發展致富產業?!睌[月喜說。
不以事艱而不為,不以任重而畏縮。
寧夏廣大干部群眾發揚釘釘子精神,敢于啃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貧困人口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群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等有保障。貧困地區發展步伐顯著加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社會事業長足進步,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信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一個好的產業,不是一個人、一個村子的獨富,而是像西吉縣馬鈴薯產業一樣,能帶動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寧夏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大膽闖、大膽試、大膽干,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更加充實、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續。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全區上下將繼續發揚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再接再厲、接續奮斗,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記者 王玉平)
隆德縣城關鎮嘴頭村面貌煥然一新。今年以來,隆德縣統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抓好“四權”改革、基層治理等工作,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浾摺↑h碩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