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牛睡的是牛床,聽的是音樂、吃的是精準配料、喝的是24小時恒溫水,活動有運動場、采食有通道、防疫有專人。”寧夏犇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牛場場長姜武說,“而這一切都是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肉牛產業專家團隊的專家給牛兒們爭取到的‘福利’。”
10月27日,記者走進位于永寧縣閩寧鎮園藝村的寧夏犇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大棚里牛哞聲此起彼伏,成群的牛兒在干凈、衛生的舍飼中悠閑地吃著飼草。
姜武告訴記者,公司成立于2015年。“當時我們根本就沒有什么品種意識,也沒有什么養牛的規劃,就是按照傳統的養法在干。”姜武說,自從2016年,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肉牛產業專家團隊介入,牛場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了解,犇旺生態農業公司的牛主要以安格斯和西門塔爾品種為主,在專家組的指導下,如今全部采用良種肉牛繁育、TMR全混合飼喂、全株玉米青貯、糞污無害化處理、畜牧物聯網和信息化管理等先進技術,對生產全過程進行質量監控,由于產品質量有了安全保障,牛場的肉品全部銷往廣東和深圳。
“如今,我們為所有的牛建立了檔案,牛場的牛都有譜系,只要上網一查,每頭牛的生長情況、特性體貌、祖孫八代都一清二楚,這在以前我們聽都沒聽說過。”姜武說,“過去我們的牛都是栓養,人均養殖量不足50頭,現在全程機械化養殖,人均養殖量達到150頭以上。”
由于思想的轉變,加之專家的現場指導,員工不定時參加培訓,輸入新鮮“血液”,犇旺生態農業短短幾年從300頭牛的小養殖場發展到年顧欄3600多頭的現代化養殖場。“我們的牛純度高,基本都是種畜禽標準,不僅皮毛光亮、體形健壯,且肉質鮮美,一頭牛售價比市場上同等牛高出5000元-8000元。”姜武說。
從西吉移民來的王俊是村里的建檔立卡戶,由于家里的地少這幾年他一直在外打工。2017年,在外漂泊了10多年的王俊,貸了10萬元錢回家當起了“牛倌”,并于2019年將他養的7頭母牛送到犇旺公司托管,自己則成了公司的一名工人。
“以前自己養牛,天天操心不少,可喂出的牛就是沒有牛場的牛長得精神、個頭大。場里18月齡的牛平均體重都在600公斤左右,最重的達到680公斤,比咱自己養的牛要重50公斤-80公斤。”王俊信心十足地說,“今年市場行情好,我這7頭母牛還能產7頭犢,最少收益7萬元,加上在場里打工,工作穩定,一年可收入4萬元左右,今年入賬10萬元沒問題。”
2020年以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肉牛產業專家團隊緊緊圍繞現代畜牧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設目標,優化肉牛產業結構調整,強化技術支撐,完善服務機制。先后在樂牧高仁、寧東鑫源、壹泰牧業、犇旺生態牧業等肉牛養殖場,開展肉牛精準化高效養殖及育種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推進良種選(繁)育體系建設;深入涇源縣、西吉縣、海原縣、紅寺堡等縣(區)貧困村,進村入戶開展技術幫扶指導;圍繞制約區域肉牛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與貧困村科技需求,示范推廣肉牛品種改良、全株玉米青貯加工利用、肉牛高效養殖等技術,為加快推進我區肉牛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
“養牛就要養好牛,在專家們的指導下,有科技的支撐,相信我們的肉牛產業會‘牛勁’沖天。”姜武自信地說。(記者 張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