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金花園社區,這個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的社區,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習近平總書記。志愿者代表、70歲的回族老黨員王蘭花告訴總書記,他們2005年成立志愿者服務隊,從最初的7名成員發展到現在6萬多名,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志愿服務中。習近平總書記為社區志愿者們點了贊。他說,你們的經驗很好,真正體現了行勝于言。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各族群眾要一起努力,志愿者要充分發揮作用,謝謝你們的努力和貢獻。連日來,記者深入金花園社區,走近居民群眾、走近志愿者,聆聽他們講述社區里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志愿服務、民族團結、基層治理等一個個溫暖的故事。
6月8日,透過自家玻璃窗遠遠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身影出現在小區廣場的那一刻,金花園社區金花園A區東15號樓1單元居民楊鳳菊,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以前只能在電視里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就這樣來到我們小區,來到我們老百姓身邊。在我有生之年,能夠親眼看到總書記,真的很榮幸。”6月9日上午,85歲的楊鳳菊回想起當天看到總書記的情形,難抑興奮之情。
隨后,楊鳳菊拿出已去世3年老伴的軍裝,輕輕撫摸著衣服上的一個個軍功章,眼淚再一次奪眶而出。她喃喃自語道:“老頭子啊,我給你說,昨天習近平總書記來我們小區看望居民群眾了,我心里很激動、也很感動。我們現在能過上好日子,都要感謝黨和國家……”
楊鳳菊的老伴張繼春是一名抗戰老兵,1941年在老家山東省莒縣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后,張繼春在沈陽認識了楊鳳菊,婚后他們又來到寧夏,從此扎根吳忠……這樣的經歷,讓楊鳳菊對黨和國家有著深厚的感情。
新時代文明實踐春風化雨
“老伴去世的這幾年,社區干部一直關心照顧我,三天兩頭就上門問我有啥困難沒。逢年過節還會送來米面油,今年春節送來的,到現在都還沒吃完。”楊鳳菊說,社區工作人員怕她一個人在家孤單,平日里常把她接到社區的日間照料室參加活動,與小區其他老人聚一聚、聊一聊。還有志愿者提供診療服務,量血壓、號脈、做理療等都是免費的。
楊鳳菊所說的日間照料室位于金花園社區服務中心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書畫室里,孩子們潑墨涂寫丹青,社區志愿者馬洪偉堅持休息日和節假日為社區學生免費上書法課,傳播書法文化,弘揚書法藝術;科普活動室里,整齊擺放著一件件由社區居民制作的創意手工作品,品類多樣,做工精致;四點半學校里,志愿者甄文捷正在認真備課,為更好地幫助學生解答學習中的難題下功夫……
在金花園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活躍著這樣一位志愿者——仇良明,居民們都稱他為“活雷鋒”。
今年已經70歲的仇良明總也閑不住,積極參與社區公益活動,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理發,為孤寡老人維修水暖家電,為困難家庭排憂解難。
“老哥,我又來了,今天咋剪?”
“天太熱了,稍微再理短點兒。”
……
6月9日下午,仇良明來到金花園C區9號樓82歲的王振華家,為他義務理發。
“平時不多出門,一出門就感冒,所以一年四季的理發就義務承包給了仇良明。”王振華說,仇良明長期為小區20多位空巢、孤寡老人提供優質的理發服務,對于年齡偏大、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來說,簡直就是福音。
金花園社區以構建紫色幸福家園為目標,發動廣大群眾和愛心人士組建暖心志愿服務隊,依托科普活動室、四點半學校、日間照料室及康復訓練室等陣地,為群眾提供居家養老、精神慰藉、心理咨詢、醫療保健、康復訓練、技能培訓等多元化、全方位服務,進一步提升群眾幸福感。
構建紫色幸福家園是金花園社區“金色陽光·七彩家園”主題創建活動中的一項志愿服務內容。如今,“小社區”已成為服務百姓的“大舞臺”、教育群眾的“大課堂”。
作為自治區確定的5個全國試點縣區之一,利通區把“金色陽光·七彩家園”主題創建活動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的品牌載體,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轄區12個鄉鎮36個試點站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解決了群眾的實際困難,讓群眾成為創建活動的主體和受益者。
蘭花芬芳志愿路上“小桔燈”
6月10日9時30分,金花園社區開展了“鴉趣助創城,文明伴我行”創意井蓋涂鴉志愿服務活動,以新穎別致的方式宣傳生態環保,同時為吳忠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助力。
活動中,王蘭花熱心小組慈善協會負責人王蘭花帶領志愿者與居民群眾,將小區主干道的井蓋一個個擦拭干凈,拿出畫筆蹲在地上開始繪畫。
一個多小時后,通過大家手中的畫筆,原本不起眼的井蓋變得生動有趣。社區志愿者縱素蓮說:“文明和諧是一幅美麗的畫,社區中的每一位居民都是‘畫家’,大家在社區環境建設中‘畫’一朵花,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就多了一分美。井蓋涂鴉不僅傳遞了健康生活、低碳環保的理念,也增進了居民群眾之間的感情聯系。”
看到與大家攜手完成的“作品”,王蘭花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而這一切,讓王蘭花熱心小組慈善協會成員郭淑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王姐都70歲的人了,天天還堅持和大家一起開展志愿服務、文明勸導、文明監督等工作,既讓人佩服,又讓人心疼。”郭淑玲感慨道,從春節前到現在,王蘭花一直忙碌奔波著,節前她帶領會員慰問幫扶困難群眾;疫情防控期間,她主動聯系社區,號召小組成員加入到防疫一線,成為社區疫情防控排查員、宣傳員、執勤員和監測員,充當起疫情防控“多面手”;現在她又天天為創城、社區環境治理等工作在小區里跑趟趟……
“做志愿服務的這些年來,我曾8次到北京領獎,5次見到習近平總書記。前天,習近平總書記來社區視察時說,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各族群眾要一起努力,志愿者要充分發揮作用。這就是對我們志愿者最大的鼓舞,我一定不會辜負習近平總書記對志愿者的囑托和期望。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只要還有一絲力氣,就會把志愿服務活動進行到底……”王蘭花回想起與習近平總書記“零距離”接觸的一幕幕,有些哽咽。
“人退休了,但思想覺悟不能休。”王蘭花在利通區裕西社區居委會工作了20年,退休后,她主動做起了志愿服務,并于2005年成立了吳忠市首個社區志愿服務小組——王蘭花熱心小組。
十幾年來,王蘭花和她的熱心小組,接待群眾熱心、調查了解細心、教育疏導誠心、調解糾紛耐心、處理問題公心,為社區居民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社區的事情繁雜瑣碎,王蘭花就通過記日記的方式,把居民日常反映的問題和亟待解決的困難記錄下來,一件一件落實。
王蘭花先后被授予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愛國擁軍模范獎、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志愿者、全國首批優秀五星級志愿者、第十屆中華慈善獎慈善楷模、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等榮譽。
王蘭花和她的熱心小組像一塊磁鐵,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投身于文明城市創建、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之中,他們像一盞盞“小桔燈”,在志愿服務的道路上為更多人引路。
截至目前,吳忠市注冊志愿者人數26.8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8.8%,培育和打造了“王蘭花熱心小組”“紅草帽”“紅袖章”“月月有光彩”“啟心公益”等一大批志愿服務品牌,讓志愿服務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行為習慣。
民族團結一家親凝聚力量
6月10日10時40分,金花園A區東15號樓3單元回族居民鐵占明,敲開隔壁漢族鄰居彥宗德家的門說:“彥老師,今天中午你讓張姐不要做飯了,我家燴了粉湯,炸了油餅子和馓子,你老倆去俺家嘗嘗。”
“好好好!和你們家做鄰居真是有口福,有啥好吃的,都不忘俺老倆,哈哈哈……”彥宗德高興地說。
當天12時,彥宗德和老伴張淑芳來到鐵占明家,鐵占明的老伴馬自花做了一桌子美食招待他們。
張淑芳說:“如今,不少城市小區居民都有這樣的感覺,不缺吃、不缺穿,就缺鄰里好感情。出門一把鎖,進家關起門,互相之間很少往來。我們兩家人住隔壁,年紀也相仿,十多年來,一直和睦相處,親如一家人,是小區里令人羨慕的榜樣。”
在金花園社區,像鐵占明和彥宗德這樣,回漢各族群眾和睦相處的鄰里還有很多。
“民生服務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轄區困難群眾的生活情況,一直是社區工作人員心頭的牽掛。“鄰居好,賽金寶。”這句話在金花園社區體現得淋漓盡致。
去年9月份,社區黨員楊德軍被確診為膿毒癥休克急性梗阻性膽管炎,需要幾萬元的治療費,而他家實在是困難,湊不出這筆錢。社區組織發動募捐活動,街坊鄰里都積極響應,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奉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幾個小時便收到捐款3312元。
老黨員孫彥民在自身也不富裕的情況下,還拿出了1000元,親自送到楊德軍的手里。孫彥民拉著楊德軍的手叮囑道:“心放寬,多往好處想,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諸如這樣鄰里之間“獻愛心”捐款活動經常舉辦,幫助了很多困難群眾,在社區形成了“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良好氛圍,增強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凝聚力。
回族居民何彥玲和漢族居民李巧云同住一個單元樓,親如姐妹。李巧云回老家,就把家門鑰匙交給何彥玲,放心地讓何彥玲澆花、遛狗、檢查水電。
金花園社區以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為抓手,不斷豐富“民族團結月”活動載體,已連續15年成功舉辦社區鄰居節、鄰里餃子宴、鄰里茶話會、鄰里廚藝大比拼、鄰里才藝展等豐富多彩的鄰居節活動,拉近了社區居民之間的鄰里關系,增加了居民間的感情,提升了社區居民的社區歸屬感,也增強了整個社區的和諧與凝聚力。
金花園社區里一個個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生動故事,是我市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典型縮影。2010年以來,我市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走出了一條具有吳忠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之路。截至2019年底,我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模范集體31個,自治區級示范單位247個,市級模范集體242個,形成了吳忠市民族團結的靚麗名片。
黨建引領共治共享“新格局”
“您好,我們是社區的志愿者,樓道里的雜物是你們家的嗎?堆放雜物既影響居住環境,又存在安全隱患。如果不要了,我們幫您搬走……”
“您好,現在小區有電動車充電樁,請您規范充電,不要再私拉電線充電。”
……
連日來,社區志愿者魏舉、徐志蘭帶著“紅袖章”與其他志愿者在小區里開展文明勸導、文明監督工作。
“前段時間,我們主要是配合社區及物業工作人員全天候開展巡查,上門勸導居民清理飛線、甩線,宣傳講解飛線充電的危險性。”魏舉說,目前,小區沒有居民私拉電線給電動車充電的現象,他們每天會把所有的單元樓和商鋪跑一遍。
金花園社區是利通區老舊小區之一,人口多、社區商網多、居民構成比較復雜、外來流動人員多。去年以來,通過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該社區解決了休閑廣場、衛生廁所和暖網改造等民生問題。為進一步鞏固小區環境整治效果,社區黨員、居民組成志愿者隊伍,每天義務巡邏,提醒居民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行為和衛生細節,倡導文明行為從我做起。
說起社區基層治理問題,金花園社區黨總支黨員肖術華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以前,黨員忙于個人事務,居民想找黨員辦事挺為難。社區結合實際情況,推行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網格化’制度,實行每名黨員承包2棟樓,并對‘責任田’進行掛牌公示。145名黨員負責收集社情民意、調解矛盾糾紛、環境保潔、綠化養護、設施維護等工作。有了‘責任田’,黨員主動找居民,爭相幫大家辦實事、做好事。”
近年來,金花園社區以金星鎮城市黨建雁陣“1465”行動為統領,開展大黨建、大聯盟、大服務、大治理服務工作,創新社區治理、服務的新機制。
“我們創新管理方式,以黨旗領航+社會治理為引領,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各族群眾參與社區建設。聚焦為民辦實事,解決了轄區30個車庫頂棚破舊、金花園A區無公廁、B區主路面破損、文化休閑小廣場改造等難點問題,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評。”金花園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麗萍介紹,該社區探索實施“自治、德治、法治、共治”“四治融合”的社會治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糾紛防范在源頭、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今年以來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21件,切實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記者 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