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肺”為市民生活提供了幸福空間(資料圖片)
深情囑托: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20年6月8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寧夏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要扎實做好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要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固原答卷:市第四次黨代會以來,市委和政府始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持之以恒加大民生投入。五年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國家評估認定,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實現城鄉全覆蓋,社會保障體系更趨完善……一樁樁、一件件民生實事的落實,猶如和煦的春風,溫潤著百姓心田。
“固原這些年的變化真大,都快認不出來了。以前這里都是荒地,如今都是寬敞的街道和一棟棟高樓……”前段時間,長期居住在外地的曹帥璽來到原州區古雁街道雁嶺社區時感嘆不已。
對于固原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許許多多的“曹帥璽”感同身受。
回望過去這五年,為了筑牢一個溫暖厚實的“家”,市委和政府以改善民生作為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以民生工程為重要抓手,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創新體制機制,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教育花開別樣紅
“現在的教育條件變化太大了,以前用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就能上完一堂課,現在應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把相關知識串聯到課堂上,通過視頻、圖片教學,不僅讓學生有了直觀體驗,而且互動更多、更有趣,一堂課的內容特別豐富。”原州區六小教師金彩霞感嘆道。
走進涇源縣涇河源鎮冶家村幼兒園,色彩鮮艷的外觀設計、安全寬敞的戶外活動空間、童趣盎然的園內布置陳設讓人耳目一新。2019年9月,冶家村幼兒園正式投入使用,作為村里第一所公辦幼兒園,良好的設施、整潔的環境、優質的師資,吸引了周邊44名孩子在此就讀。“我小時候村里沒有幼兒園,這幾年,在政策支持下,鄉村幼兒園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實現了質的跨越。”幼兒園園長蘭萍介紹,冶家村幼兒園的建成和發展,是基礎教育逐漸完善的真實寫照。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固原教育發展的目標。
過去五年,我市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國家評估認定,“普高”工作通過了自治區評估驗收,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實現了同步招生、100%電腦隨機錄取。
過去五年,全市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教師能力素質明顯提升,立德樹人體系不斷健全,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9.9%、99.9%和98.4%。
過去五年,全市教育保障水平明顯提高,累計投入資金48.5億元,建設項目涉及666所學校,全市81%以上的學校建有校園局域網,多媒體教學設備普及率98%以上。
過去五年,全市每年發放各類教育資助資金6億元,兌現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
……
立德樹人有道,春風化雨無聲。從全面普及到優質均衡,從“一個都不能少”到“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固原全力推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教師隊伍建設體系日漸完善,教育質量不斷提升,城鄉教育差距日益縮小,全面深化教育體育改革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
全民健康有“醫”靠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讓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始終是市委和政府牽掛的民生大事。過去五年,固原衛生健康事業蓬勃發展,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服務質量顯著提升,在全面推進“健康固原”建設中,越來越多的群眾真真切切享受到了發展帶來的紅利。
走進原州區文化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民有序排隊就診。55歲的羅輝笑著說:“社區衛生室服務真好,既能看病又能保健,服務和環境樣樣拔尖。”羅輝說出了老百姓的心聲,身邊有了信得過的“健康守護神”,一般的小病就不用奔波到大醫院,既方便就醫又減輕了經濟負擔。
彭陽縣白陽鎮周溝村村民王占婧睡眠一直不好。她通過家庭簽約醫生服務平臺向縣級專家團隊的王維虎大夫咨詢,王維虎了解病情后,及時給出用藥意見,王占婧服用后一周癥狀明顯減輕。“太方便了,動動手指就能把病看了。”王占婧感嘆道。
原州區張易鎮黃堡村村民馬志軍4年前查出患有腎炎,為了看病賣掉了6頭牛。去年4月,母親鐵金花帶著兒子在西安住院等待腎源,每天醫藥費需要1000多元。就在鐵金花為籌措醫藥費愁腸百結時,原州區醫保中心的一個電話,讓她喜極而泣。“真是雪中送炭啊,電話那頭讓我查詢一下醫保卡,說卡里打進來近19萬元。”得知可以享受到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各項保障,等到腎源的馬志軍安心順利地做了手術。“35萬元的住院費,報銷了29萬元,太感謝黨和政府了。”母親鐵金花感激地說。
……
農村困難群體看病實行“先診療后付費”,讓看病不再難;醫保異地結算“一站式”服務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遠程會診即時連線專家,讓群眾在家門口盡享優質醫療資源……近年來,固原不斷推進醫療衛生建設,縣域醫共體建設實現全覆蓋,市縣鄉三級醫療機構遠程會診系統建成使用,村衛生室基本藥物配備率100%,群眾就醫需求得到有效解決,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攀升。
宜居家園入畫來
初冬的清晨,市區清水河公園,人們在亭廊臺榭點綴的小道上慢跑健身,開啟了一天的美好生活。“以前清水河又臟又臭,現在水清了、路平了、樹綠了、花艷了。每天清晨在這里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再做一做健身運動,感覺特別好。”清水河公園附近居民段玉芳一邊收拾著跳廣場舞的扇子、衣服,一邊笑著說。
近年來,隨著城市擴建,固原城區的公園、綠地面積不斷增加,城市“綠肺”為市民生活提供了幸福空間。
出則繁華,入則自然。生活在固原,每天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盎然綠意,每天呼吸的是清新純凈的空氣。截至今年11月,市區建成區綠地面積達1715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了41.28%、38.06%、32.51平方米,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了81.26%。
在營造優美城市環境的同時,固原不斷補齊民生短板弱項,提升百姓滿意度和幸福感。
走進市區幸福人家小區,經過老舊小區改造,這個投入使用超過12年的小區換了新顏。“以前小區晚上沒有路燈,冬天暖氣不熱。現在路燈亮了,環境美了,就像住在新小區一樣。”小區居民段連成對如今的居住環境十分滿意。
老舊小區改造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工程。近年來,市委和政府多措并舉,以為群眾謀福祉為目標,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努力提升老舊小區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2017年以來,全市已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09萬平方米,涉及114個小區,造福近2萬戶居民。
就業穩定鼓腰包
近日,原州區頭營鎮頭營村扶貧車間里,村民馬蘭英嫻熟地做著手里的活計。自2018年從楊河村搬遷到頭營村后,馬蘭英便一直在這里的扶貧車間務工。“搬來之前還一直擔心收入,沒想到政府想在我們前面了。在這干活,風吹不著、雨淋不上,能顧家還能掙錢。”吃苦耐勞的她已成為車間領班,一個月有2000多元工資。像馬蘭英一樣在扶貧車間穩定務工的農家婦女還有40多名。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近年來,市委和政府通過一系列重要舉措,推進全市就業創業工作開展,廣大群眾的“腰包”因此越來越鼓。
31歲的吳明乾是原州區三營鎮團結村村民,今年年初,吳明乾和原州區105名務工人員一起乘坐包機飛往福建省福州市,這是他第二次赴福建務工。因為有過在福州當地企業流水線工作的經驗,這次到崗后,吳明乾可以不用培訓直接上崗。“一般一個月能拿四五千元,最高時候也拿過六七千元。我們第二次來,就能直接上流水線,希望能有一個好的未來。”吳明乾滿心期望。
2020年11月11日,原州區愛佑慈愛殘疾人就業創業電商孵化園開園,宋倩成功應聘網絡主播崗位,她決心好好工作。“以前在家待業,整天無所事事,生活很沒勁兒。現在在這里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的穩定收入,不但認識了很多朋友,也找到了目標,實現了自我價值。”宋倩說。
2017年以來,固原市縣勞動部門聯合企業、學校先后組織舉辦“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招聘服務活動240余場次,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4萬人。其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1.89萬人次,建立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23個,開展創業能力培訓1.2萬人次,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0.59億元,培育發展創業實體7650個……就業創業一頭連著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穩定就業帶來的是居民生活的改善和滿意度的提高,背后則是市委和政府著力保障改善民生,大力增進民生福祉,努力讓更多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擁有更多獲得感的擔當作為。
一座城市的“溫度”,不僅體現在居住環境優美、公共配套設施齊全上,更體現在社會事業穩步上升、百姓幸福指數節節攀升中。在固原,一個個民生問題成為市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多項目、更多工程、更多政策的實施和推行,給群眾帶來越來越多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幸福和實惠。(記者 閆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