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縣石獅開發區惠安村(攝于9月15日)。近年來,同心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全力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幫助困難群眾圓了安居夢。
鹽池縣融鹽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員工正在加工黃花菜(攝于9月10日)。近年來,鹽池縣以產業園區和合作社為支撐,探索組建產業發展聯盟,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健全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讓更多特色農產品走向市場。
時間似一支如椽巨筆,記錄滄海桑田,書寫歲月豪邁;
夢想是一艘揚帆巨輪,見證山河奇跡,承載無數遠航。
今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全國兩會后首次國內視察就來到寧夏,第一站便走進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深入了解當地推進脫貧攻堅等情況。
“有黨和政府持續努力,有各族群眾不懈奮斗,今后的生活一定會更好更幸福。”“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我們人生之大幸。”這些溫暖而堅定的話語,飽含著總書記對困難群眾深深的牽掛,融進了總書記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深刻思考,更有著穿越時空、直抵人心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是行動的先導,指路的明燈,更為吳忠市打贏脫貧攻堅戰明確了目標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記囑托、忠誠擔當、砥礪前行。吳忠市委、市政府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特別是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作為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綱和魂,做實“兩不愁三保障”,狠抓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精準退出等重點環節,以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意志堅決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取得了脫貧攻堅戰決定性勝利。
我們篳路藍縷,我們風雨兼程,一張張優異的成績單、一串串靚麗的數字,讓人震撼,令人動容:2014年以來,全市貧困人口由22.14萬人減少到了4103人,累計減貧21.7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25%下降到了0.41%,2020年底將實現所有貧困人口穩定脫貧。21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3個重點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金融扶貧“鹽池模式”“扶貧保”經驗在全國推廣。“7366”精準扶貧模式、同心縣扶貧車間分別獲評2016年度、2018年度“中國民生示范工程”。紅寺堡區文化扶貧“寧夏樣本”代表西部地區在全國文化館年會上作交流發言。
攻堅號子響起來
宏偉的事業,總是在不斷奮進中騰飛;壯麗的篇章,總是在不懈奮斗中書寫。
一直以來,吳忠市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各地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掛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牢牢把脫貧責任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全市上下層層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扶貧的良好工作格局。
先后規劃出臺了《吳忠市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吳忠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成為指導全市脫貧攻堅的綱領性文件。各地各部門也相繼制訂和完善“1+N”的脫貧攻堅系列政策措施,涵蓋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勞務輸出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金融扶貧等各個方面,為打贏脫貧攻堅描繪了勝利藍圖。
隨著一系列規劃部署、扶持政策的相繼出爐,伴著一連串“加強版”“創新版”的脫貧攻堅舉措不斷推出,搭起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四梁八柱”,讓很多“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不斷在腳下延伸。
保障政策全落實
“兩不愁三保障”,既是脫貧標準,承載著厚重的民生期待,也是一塊“試金石”,檢驗著脫貧攻堅的質量與成色。
學有所教,絕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上不起學。吳忠市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每年壓縮行政經費用于支持教育發展,全面落實各項教育扶貧政策,堅決杜絕因貧失學輟學情況發生。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9.5億元,新建、改建、擴建學校310所,總建筑面積56.6萬平方米。
病有所醫,絕不讓一個患者因貧困看不起病。我市精準落實健康扶貧“三個一批”政策,完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扶貧保、醫療求助等政策體系,推行貧困人口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全市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基礎建設達標率均實現100%;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了100%。
住有所居,絕不讓一個家庭因貧困無法安居。我市不斷完善危窯危房改造政策,持續推進農村危房拆除新建和維修加固動態“清零”行動,全市累計完成農村危窯危房改造4.38萬戶,確保了所有貧困家庭不因貧困而住危房。
飲有所安,絕不讓一個群眾因貧困喝不上放心水。我市大力實施脫貧攻堅水源建設、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等工程,不斷創新農村飲水安全模式,有效提升貧困地區供水保障能力,實現貧困村人飲安全工程全覆蓋。全市貧困地區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8%,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率達到100%。
行有所暢,絕不讓一個地區因貧困出現行路難。吳忠市圍繞貧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短板,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整合、項目帶動等措施,著力推進鄉村道路建設。全市新修改造各類道路8557.9公里,建制村硬化路通達率達100%,自然村道路改造、農村客運網絡實現全覆蓋。
產業扶貧拔窮根
灘羊產業是鹽池縣脫貧當之無愧的“功臣”之一,全縣80%的貧困群眾都在從事與灘羊有關的產業,60%的群眾主要收入來自灘羊產業。
在移民新城紅寺堡區,小小黃花不僅在當地開成了“致富花”,也成為農業高質量轉型的“金鑰匙”。
溝壑縱橫、十年九旱的同心縣,一個個建在家門口的小車間,成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大產業。
吳忠市始終把產業培育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堅持“輸血”與“造血”并舉,不斷完善政策體系,精準制訂幫扶措施,以建設產業扶貧示范基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產業扶貧模式等為重點,著力培育壯大糧食、草畜、瓜菜、枸杞、葡萄、黃花菜等優勢特色產業,形成了多點發力、多業增收的產業扶貧格局;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852家、家庭農場955家;142家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車間,帶動近4600余名貧困群眾就近務工就業,全市每年從事務工就業的貧困勞動力近6萬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9119元提高到2019年的13337.3元,年均增長11.56%。基本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門路、人人有活干,鑄就了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產業基礎。
易地搬遷挪窮窩
20世紀80年代,迎著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的曙光,滔滔黃河水被源源不斷送上寧夏中部的亙古荒原。從苦甲天下的西海固搬遷至紅寺堡區的貧困群眾,徹底擺脫了祖祖輩輩“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共產黨好,黃河水甜”成為23萬移民群眾發自肺腑的心聲。
如今,這里4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15478戶61774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3.46%下降到2019年的0.76%。移民群眾依托黨的好政策,鼓起了錢袋子,住進了新房子,開上了小車子,過上了好日子。
紅寺堡區在吳忠市易地搬遷扶貧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近年來,吳忠市堅持工程建設與移民搬遷同步、產業培育與脫貧增收齊抓,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并舉,不僅解決好移民群眾搬得出的問題,更注重解決安居樂業問題,真正讓移民群眾挪窮窩、斬窮根,大步邁向全面小康。
“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共完成投資34.7億元,新建移民安置區55個,搬遷移民18327戶8.9萬人。民生服務中心、學校、幼兒園、衛生室、文化活動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齊全,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
金融活水潤小康
8月31日,由吳忠市委宣傳部策劃、寧夏演藝集團話劇院創排的話劇《小康,你好!》在吳忠市鹽池縣王樂井鄉曾記畔村首演。
《小康,你好!》以曾記畔村黨支部書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朱玉國為原型,講述了朱玉國帶領全村村民務實苦干,創建金融扶貧的“鹽池模式”,給群眾脫貧注入“金融活水”,一改“空殼村”的落后局面,2016年整村脫貧摘帽、生活步入小康的精彩故事。
當天,看到話劇中一幕幕熟悉的場景,曾記畔村村民牛生虎產生情感共鳴,聲淚俱下。這個曾經掏不起兒女學費的莊稼漢,用“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的脫貧信念,通過“金融活水”發展灘羊養殖,成功實現了脫貧摘帽,年收入近8萬元。
近年來,吳忠市充分發揮扶貧小額信貸“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不斷推動金融扶貧小額信貸創新發展,引導群眾使用誠信“金鑰匙”打開“資金之門”,形成了政、銀、企、社、民“五位一體”金融扶貧體系,有效破解了金融扶貧小額信貸全國性難題。2016年以來累計投放扶貧小額信貸88.8億元,扶貧小額信貸覆蓋率超過80%,實現了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愿、有貸款需求貧困群眾貸款全覆蓋,走出了一條依托金融創新推動產業發展、依靠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脫貧富民之路。金融扶貧“鹽池模式”被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印發在全國推廣。
“志智”雙扶助造血
在紅寺堡區龍源村,今年57歲的“攢勁媽媽”李耀梅用勤勞的雙手“捆扎”著幸福生活。一場大病、一次交通事故,讓她的生活不堪重負,困難面前,女兒兩次向好心人借款。創傷初愈,李耀梅抱定“只要肯吃苦,生活總會甜”的信念,3年多扎出2萬余把掃帚,不僅還清了30萬元外債,還供女兒讀了大學,并主動申請退出了建檔立卡戶。
最美第一書記丁海燕,旱塬“牛保姆”丁建華,“拇指作家”馬慧娟,“金融支書”朱玉國……一個個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的先進典型,成為吳忠市脫貧有型的正能量、生動的價值觀。
吳忠市致力于持續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組織開展以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脫貧先脫舊為主要內容的“三先開路”專題教育和扶貧扶志助力脫貧攻堅行動,組建市縣鄉三級宣講團,廣泛開展“三先開路”話脫貧宣講活動1596場次,為貧困群眾精心烹制了“營養豐富”的精神套餐。整合人社、教育、科技、農業、扶貧等各類培訓資源,大力實施貧困地區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建立企業訂單、培訓機構列單、培訓對象選單、政府買單培訓機制,累計組織開展農業實用技術、職業技能等各類培訓14.4萬人,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4642人,有效促進了貧困地區干部群眾觀念轉變和發展增收能力提升。
集中力量攻壁壘
在太陽山開發區政務服務中心,前來辦理業務的群眾和企業法人絡繹不絕。在鹽池縣惠安堡中心衛生院,看病的患者大幅增加。這些都是吳忠市打破行政區域界線,實現公共服務資源跨區域聯動,打通服務深度貧困地區群眾和企業“最后一公里”的成果。
2017年,吳忠市針對鹽同紅交界處集中連片貧困區基礎設施差、公共服務能力弱、脫貧難度大的實際,制訂專項規劃,聚焦短板精準發力。三年來,先后投入資金155.8億元,實施各類項目489個,累計新建各級公路、村莊巷道662公里,完成危窯危房改造2.08萬戶,組建“醫聯體”26對、“教聯體”18對。黃花菜、葡萄種植面積分別增加了3.4倍和2倍,灘羊飼養量增加35萬只,新建扶貧車間22家,新增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140家,帶動7.5萬貧困群眾發展增收,穩定脫貧,有效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
社會扶貧聚合力
潤澤土地的貧瘠喚醒沉睡的資源,在跨越2000余公里、延續24年的歷史坐標系中,閩寧協作成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一個生動例子。
2019年6月,歷時3個月的創作和拍攝,吳忠市首部以“閩寧協作、健康扶貧”工作真實事跡改編而成的微電影《同心》與觀眾見面。
該微電影講述了福建泉州市第一醫院大夫王琦凡和鄭文博,放棄照顧家中幼小的孩子和病重的父親,舍小家顧大家,從東部沿海來到西部旱塬,扎根同心,用智慧和愛心幫扶寧夏同心縣人民醫院的感人故事。
《同心》是對現實的真實反映,是“閩寧情神”的真實寫照。
掛職幫扶鏈接理念之橋,教育共建架通民心之橋,連通市場,打通產業之橋……攜手奔小康,山海亦通達。“山海之戀”繪就了改天換地的壯美畫卷,推動閩寧協作實現從單向扶貧到全領域、多層次、廣覆蓋的深度協作。2016年以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共落實幫扶項目資金3.8億元,支持鹽同紅三縣(區)實施扶貧項目348個。
閩寧協作只是吳忠市凝聚社會力量、助力脫貧攻堅的一朵浪花。近年來,我市注重聚集各方力量支持脫貧攻堅,建立完善了領導聯系、企業幫扶、干部駐村、結對幫扶等多種形式的幫扶制度,41名廳級領導聯系26個貧困鄉鎮,214名縣處級干部聯系幫扶219個貧困村,14480名區、市、縣機關和鄉村干部實現了對50274戶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駐吳部隊、統一戰線、文明單位助力脫貧攻堅行動和“百企幫百村”活動的實施,充分調動了全社會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中核同心扶貧產業園、中煙“飛地”肉牛養殖基地、同心縣惠安移民新村、石獅職業中學,紅寺堡晉江商貿城、晉江體育館等一批標志性項目,正是中央企業、閩寧對口協作縣(區)傾情幫扶的真實寫照。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了向終點沖刺的最后階段。
奮進的吳忠人將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勇氣,克難上之難、攻堅中之堅,同時間賽跑、與時代并進,用奮斗創造歷史,用實干成就夢想。(記者 谷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