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子建設得好,關鍵要有一個好黨支部。好日子是通過辛勤勞動得到的,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把孩子教育搞好,學知識、有文化,決不能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2016年7月18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冒雨來到楊嶺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看望當地群眾,走訪馬克俊等村民,對老百姓脫貧致富提出殷殷囑托。
楊嶺村,地處六盤山腳下、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由于地理、交通等原因,楊嶺曾是當地最為貧困的村子。“種一料子,收一抱子,打一帽子”,是村民們曾經以務農為生、靠天吃飯的生活寫照。
總書記之行讓楊嶺村干部群眾備受鼓舞,大家把他的親切關懷化為脫貧致富的動力,全力以赴奔小康。過去四年,楊嶺村從貧困村一躍變成了全鄉人均純收入最高的村子,百姓生活和精神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黨建促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塑形鑄魂”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
一度,楊嶺村基層班子隊伍不健全,黨支部凝聚力向心力不強。總書記在楊嶺村視察時對兩委班子(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建設提出要求:“希望你們把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好,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奔小康”。
這幾年,楊嶺村下大力氣加強黨支部建設。“圍繞總書記的要求,大灣鄉先后選派人大主席、黨委副書記和組織委員掛職楊嶺村支書。村黨支部與鄉上、縣上、對口幫扶企業及其他部門都保持著良好地溝通合作。”涇源縣委副書記高繼飛說,通過不斷調整發展,如今楊嶺村黨支部成員穩定,隊伍年輕化,學歷水平也不斷提高,“是一個團結干事的好班子!”
楊嶺村的干部隊伍聽黨指揮、心系群眾。為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楊嶺村積極按照涇源縣“123”幸福農家建設工程打造美麗鄉村。“即建設1個幸福大院;種好2個增收園子,即1個菜園子,1個果園子;栽好房前屋后、村組道路、河道溝渠的3棵樹,為村子外在‘塑形’,也改變了村民們的生活面貌。”高繼飛介紹說。
村風村貌是黨建成效的有力佐證。“一個小孩子在外面撿到被丟棄的瓶瓶罐罐,就可以拿到村上去兌換小獎品。我們用這樣的方法引導大家都來愛護環境。”大灣鄉黨委書記拜艷麗所說的措施是固原市推行的文明積分卡制度,“它與‘123’幸福農家工程一樣,也是我們的一個名牌工程”。以“愛心超市”為載體,以積分兌換實物,小小的積分卡把村民德治、法治、自治結合了起來,為催生群眾提高文明素質的內生動力“鑄魂”。
思路決定出路,腦袋決定口袋。楊嶺村還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讓全村群眾充分理解黨的政策,全面掌握脫貧致富技術。如今,廣大群眾“知黨恩、跟黨走”的意識空前堅定。
產業“牛”起來旅游火起來
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到貧困戶馬克俊家走訪時,曾仔細詢問他家的肉牛養殖和銷售情況。在這之前,老馬家以種地養牛為生,他說:“以前經濟條件不行。糧食產量低,收成常常是‘一半草一半糧食’,糧價也不高。養牛收益不好,也就剛剛能解決溫飽。”
近年來,楊嶺村根據本地條件,積極引導農民養殖育肥快、肉質佳、售價高的安格斯肉牛。為構建肉牛全產業鏈,解決農戶養殖技術和環境問題,村里還引導農戶參與“出戶入園”養殖。不少農戶都將自己家的基礎母牛托養到養牛大戶的農場里。這樣不僅掙到了每年每頭牛近千元的無風險分紅收益,還能省出人力去務工。
致富帶頭人馬克明是村里的養牛大戶。目前,他牛場里的牛數已超六百頭,年產值達上千萬。牛場一位管理人員說:“現在,全村二十多戶都把牛托管在我們牛場,這樣集中飼養方便管理。牛場現有的二十來名工人也基本都是本村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資能有幾千元。”
兩年前,楊嶺村組織村民代表到福建參觀學習。馬克俊看到當地好的發展經驗深受觸動,回來后,也將自家的牛托管了出去,把原有的牛棚改建成了“老馬茶館”,吸引了全國各地眾多游客。馬克俊說:“游客們都喜歡到這里聽聽總書記來訪的故事,感受楊嶺村的變化。”
如今,他和老伴可以專心經營茶館,接待游客,“去年,茶館給我帶來了上萬元的收入。”閑暇時,還可以打短工掙錢。此外,老馬還被聘為村史館管理員,每月也有一筆收入。
村史館是中國建材集團對口幫扶楊嶺村的項目之一。除村史館外,近年來,集團還為該村援建了牛場、羊場、康養中心、農家院等一大批旅游基礎設施和產業扶貧項目。據中國建材集團派駐楊嶺村第一書記趙健介紹,集團在該村的幫扶投入已近3000萬元。企業從財力、人力、物力上支持村子發展,幫助貧困群眾就地就業,也吸引更多產業項目落戶。
產業進入了,基礎條件好了,村民們的思想也更加活躍了。依托郁郁蔥蔥的青山、涼爽宜人的氣候,近年來,不少楊嶺村人都干起了農家樂,把鄉村旅游當成了致富產業和發展方向。
一個個整潔美麗的農家院不僅配備了完善的住宿餐飲娛樂設施,同時也別具鄉村風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
“每年五到十月的旅游旺季,楊嶺村都是一房難求。”拜艷麗開心地說,“我們去年還舉辦了山花旅游節,接待了大約10萬游客!山花節期間,幾乎所有老百姓都參與到了旅游產業里。”楊嶺村也一舉成為“網紅”旅游村。
用更好的教育托起孩子夢想之翼
“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力強不強、四看兒女上學堂。”這是楊嶺村一位村干部口中的扶貧工作順口溜。除了住房、收入和勞務,楊嶺村把教育事業也當作是村子發展的重中之重。
中國建材集團將楊嶺村確認為定點幫扶示范點以來,大力幫助該村小學改善辦學條件。學校更寬敞更漂亮了,各種功能教室也更齊全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如同靚麗的校園一樣豐富多彩。
據村干部介紹:“楊嶺村小學目前共收納周邊村子的109名學生。2019年,村里還新建了占地3500多平方米的幼兒園,周邊村子的46名孩子在此接受學前教育。”與此同時,學校老師的學歷也普遍提高。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總書記調研時對教育的高度重視讓馬克俊印象深刻,近年來楊嶺村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也讓他不禁贊嘆:“現在政策確實好!娃在學校吃著哩,費用免著哩。哪個孩子能考上本科,村里還會給獎勵!”
習近平總書記當年的楊嶺之行激發了這個小山村走上小康之路的決心。2016年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7戶295人,到去年底全村所有的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6000多元,增加到了去年底的10300多元,真正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夢想。
總書記把楊嶺掛在心頭,黨和政府把楊嶺繪進藍圖。在全面奔小康的康莊大道上,楊嶺村正揚帆起航!(人民網記者 劉紅 曾偉 方開燕 王晶 曲源 賈茹 寬容 梁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