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春作首,萬事勤為先。正是一年春忙時,記者走進隆德縣聯財鎮聯合村設施蔬菜基地的育苗溫棚,眼前一片嫩綠,挺立的嫩芽長勢喜人,自動噴灌設施掃過,灑出一片水霧。
“我們這是智能化育苗溫室,加熱、噴水全部自動化。統一育苗的最大優勢就是秧苗的成活率高、產量大,這不僅解決了農民育苗難的問題,還能讓市民吃到放心菜?!被刎撠熑恕⒙〉驴h民安農產品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安民對記者說,僅這一個棚育有1.6萬盤蔬菜幼苗,每盤100株,可滿足500畝蔬菜種植需求。
“貧困戶要想脫貧,不搞產業可不行?!甭〉驴h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近年來,隆德縣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緊緊抓住產業發展這個脫貧攻堅的“牛鼻子”,在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中,以冷涼蔬菜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發揮特色產業在精準扶貧中的增收引領作用,筑牢產業脫貧之基,走出了一條以產業推動脫貧致富、以產業帶動扶貧開發、以產業鞏固扶貧成效的扶貧之路。
聯合村的設施蔬菜基地是隆德縣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自2016年發展設施蔬菜以來,該村目前種植面積達3000畝,年產值2500余萬元。
“園區固定用工64人,其中建檔立卡戶43人,去年支付土地流轉費150萬元,給農民發放工資160萬元?!蓖醢裁裾f。
“每天主要在園區栽植成品苗,給菜苗澆水。活不重,工資還很可觀。”聯合村建檔立卡戶張小龍從2014年就到園區來打工,從開始的露地菜到現在的設施溫棚,工資從最初每個月3000元到現在的5000元,張小龍如今已成長為園區的技術人員。
張小龍一家7口只有5畝地,過去種小麥、玉米,一年到頭只能維持個溫飽。自從流轉了土地,在園區上班掙工資,張小龍已不再是一名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了。除了給園區打工,他還在園區租了10畝地自己種辣椒、芹菜,媳婦有時也能抽空來幫忙。“如今,我們家一年的純收入在十五六萬元。要不是村里發展蔬菜大棚,我也過不上好日子,和以前的生活比真是天壤之別?!?/p>
隆德縣聯財鎮張樓村冷涼蔬菜設施基地建設已近尾聲。
今年,隆德縣著力打造全區鄉村振興示范縣,將聯財鎮打造成鄉村振興示范鎮。聯財鎮通過專業化、規?;⑹袌龌推放苹ㄔO,培育建成聯合、張樓、趙樓、聯財、恒光5個蔬菜種植專業示范村,打造千畝以上標準化蔬菜種植示范基地4個;培育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6家,建成年加工能力1000噸以上蔬菜加工企業2家、年外銷2000噸的蔬菜集配中心4家。通過建立訂單、購銷合同,健全“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市場”的經營模式,構建集基地、冷鏈、包裝、銷售于一體的冷涼蔬菜全產業鏈。打造“鄉字號、土字號”冷涼蔬菜區域公用品牌,推進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蔬菜產品,確保90%以上蔬菜產品外銷。全鎮蔬菜種植面積達1萬畝以上,蔬菜產業年實現總產值1.3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500元。
王安民抓住這一機遇,又在張樓村流轉了1000畝地種植設施蔬菜。在張樓村的設施基地,記者看到設施建設已近尾聲,連片的溫棚一眼望不到邊。“我準備在這里種西瓜,由于六盤山區氣候涼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西瓜含糖量高,去年我們的西瓜地頭價每公斤都3.8元?!蓖醢裁裾f,今年受疫情影響,外地西瓜種植面積大量減少,預計今年的價格每公斤最少在4.4元,“1畝地產量5000公斤,預計每畝純收入最少1.5萬元”。
2019年閩寧合作引進的寧夏金隆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今年也在張樓村流轉了350畝地發展設施農業。公司負責人趙志仁告訴記者,他們準備了300畝地種小番茄,50畝地與廈門大學合作,試種冰淇淋西瓜、水果蘿卜、水果辣椒等高科技新品種,試種成功后將在隆德縣大面積推廣。“我們粗算了一下,今年將帶動150人(次)在園區勞務,其中建檔立卡戶30戶,將為他們支付勞務工資90萬元?!壁w志仁說。
如今,隆德縣的農民生產“得現金”、務工“掙薪金”、土地流轉“獲租金”,實現脫貧致富、鄉村振興成了生動的圖景。(記者 張 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