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熟了。
賀蘭山下果園成。
辛勤勞作的釀酒人。
如果你曾經站在賀蘭山東麓的葡萄園里,看葡萄架下,一滴一滴的水,滴向藤下干涸的土地;或者站在銀川的水稻田邊,看黃河水漫過秧苗,你就一定會理解“黃河水像乳汁一樣”這句話的含義。這就是黃河,它就像母親一樣,哺育了這片土地,哺育著世代生活于此的寧夏人。
黃河水和葡萄園有“花一樣的約定”
好葡萄酒,是種出來的
9月的賀蘭山東麓,是收獲的季節。在美賀莊園酒莊,赤霞珠、梅鹿輒等品種的釀酒葡萄,正在進行采收前的滴灌工作。根據天氣和生長狀態,酒莊工作人員會給每一棵葡萄及時補充水分,通過水管流向葡萄根部的,正是黃河水。
“沒有黃河水,就沒有寧夏的葡萄?!睂幭拇髮W農學院研究員、留法葡萄學博士王振平開口第一句話,就道出黃河水對于賀蘭山東麓葡萄種植的重要性。
葡萄酒界有一句名言,好葡萄酒不是釀造出來的,而是種出來的。王振平說,葡萄種植需要干旱的氣候,但又不能缺水,這個看似矛盾的客觀條件,在賀蘭山東麓卻變得十分和諧,這里干旱、溫熱的氣候條件特別適合葡萄的生長,同時挖渠引來的黃河水,又很好地解決了缺水問題,所以自然就能釀造出世界頂級的葡萄酒。
水對于葡萄有多重要?王振平說,它能決定葡萄是否開花。春季,葡萄苗出土后,葉芽開始分化,一部分經過發育,最終變成葡萄的花,一部分經過發育,最終長成葉子,在葉芽分化的關鍵時刻,如果水分跟不上,分化的葉芽會全部長成葉子,自然也就沒有果實。
在賀蘭山下,葡萄灌溉的關鍵時刻,從西干渠奔騰而來的黃河水,及時滋潤著葡萄藤下干涸的土地,它和這一片片葡萄園,約好了未來的花期。
渠水滋潤,賀蘭山下果園成
賀蘭山下早晚溫差大,這樣的氣候特點,對于葡萄的生長十分有利。賀蘭山阻擋了西伯利亞的寒流,也阻擋了騰格里沙漠東移,它臂彎里的賀蘭山沖積扇,光照充足,氣候溫暖,晝夜溫差大,葡萄的糖分便大量積聚,葡萄酒自然口味醇厚。
干旱、溫熱的氣候為什么適宜葡萄生長?王振平說,這樣的氣候會增加植物的蒸騰作用。在葡萄葉片上,有許多氣孔,水分從植物體表(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汽狀態散失到大氣中。蒸騰加快了,植物對于水分的吸收和運輸速度加快,葡萄藤的代謝、生長自然就加快了。
從春季葉芽分化,到開花坐果、第一生長期、再生長期等葡萄的整個生長期內,這樣的代謝中,一直有著黃河水的參與。黃河水就像乳汁一樣,滲透在每一株葡萄藤里,飽含在每一顆葡萄中。
這樣的滋潤,來之不易。引黃河水開發賀蘭山東麓,是祖祖輩輩寧夏人的心愿,但由于山洪以及地勢高等原因,一直未能如愿。1960年青銅峽水利樞紐施工圍堰合龍后,抬高了黃河水位,為開挖引灌自流渠創造了條件,西干渠的建設,便拉開了賀蘭山東麓開發的序幕。曾參與西干渠建設的許多老人,都稱這條渠是“幾萬人用小背簍”背出來的,如今,在西干渠的滋潤下,賀蘭山下果園成,賀蘭山東麓已成葡萄美酒的最佳產地。
每滴水的積淀呈現在高腳杯里
在美賀莊園的葡萄種植基地,華西村的村民劉萬福,正帶領著十幾位村民除草。鐵鍬落下的時候,和礫石碰撞出清脆的響聲,劉萬福說,在這樣的土地上鏟草,還需要一定的技術,既要不傷根,還要把雜草鏟干凈,“沒干過鏟不了”。
眼前的這片葡萄園,郁郁蔥蔥,筆直的葡萄藤架好像向著遠處無限延伸。劉萬福說,這樣的景象,在十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爱敃r我們來平整土地的時候,遍地都是大石頭,有些要三四個人才能抬動,我們就慢慢地干,最后硬是給平整出來了。”但地平整了,劉萬福還是不太相信這里能種出葡萄來,“沒水、也沒多少土,咋生長?”對于長期在黃土地上耕作的劉萬福來說,這樣的想法很自然。
“種葡萄還就需要這樣的土壤條件?!蓖跽衿揭恢闭f,賀蘭山東麓有種植葡萄最好的自然資源,遍地礫石土就屬其中之一。葡萄不怕旱,就怕澇,這樣的土壤,透氣性很好,而葡萄根系為了吸收養分,它會使勁向下扎根,這樣一來,不同土層中的礦物質,就被吸收了。
而黃河水富含的有機質、礦物質,也在悄悄地改良著這片土地,流向葡萄根系的水,在肉眼看不到的微觀世界里,將富含的營養物質,順著細細的毛根,輸送向葡萄藤蔓,輸送向每一顆飽滿的果實。這些積淀,最終會在高腳杯里,以多變、豐富的口感,展現給全世界。(記者 劉旭卓 文/圖)
黃河水灌溉下的寧夏稻田。
昊王米業的水稻種植基地。
稻米豐收。
“我一直記得小時候,爸媽天不亮就去水稻田淌水的情景。”如今已是昊王米業集團副總經理的徐超,從小住在紅花渠邊,看著黃河水灌溉田地,吃著寧夏大米長大。別人眼中已是響當當品牌的寧夏大米,在他看來,就是養活了一家人的一碗樸實的白米飯。
一方水土成就優良的稻米
歷史上久負盛名的宮廷貢米
這碗白米飯的歷史,卻是十分悠久。
《宋史》(卷四百六十八)中,即有“其地饒五谷,尤宜稻麥。甘、涼之間,則以諸河為溉……歲無旱澇之虞”的記載。千年前,寧夏地區的水稻種植已相當發達。據《寧夏府志》記載,宋夏之時,“其物產最著者,夏朔之稻”,已頗負盛名,尤其是當地白皮稻所產的大米,晶瑩潔白,潤滑爽口,軟而不黏,清香可口,且籽粒飽滿,富有透明感,被稱為“珍珠米”。西夏時就曾供宮廷食用,后人由此也稱“西夏貢米”。清康熙年間,當時清圣祖康熙帝訪寧夏時,欽點“珍珠米”為御用宴席之食,后又欽定為宮廷貢米。如今,寧夏大米是全國唯一以省區冠名的地理標志農產品。
“寧夏大米有這么悠久的歷史,就得利于黃河水的灌溉?!遍L大后的徐超,明白了黃河水對于這片沃野的意義,也對于小時候父母天不亮去田邊淌水的印象,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兩千多年以來,一條條黃河古渠,像一條條毛細血管,將肥沃的黃河水,引向廣闊的寧夏平原。從古到今開鑿的25條引黃干渠,在寧夏平原上密如織網,引黃古灌區范圍已達8600平方公里,總灌溉面積828萬畝。
“種地人把黃河水看得特別重”
打開電子地圖,隨著鼠標的滑動,引黃古渠在眼前變成了一條條清晰的藍色線條。在這些藍色線條的旁邊,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田地。寧夏大米,就生長于這綠色的原野。
寧夏深居內陸,東西北三面環圍沙漠,處于毛烏素沙漠和騰格里沙漠的交會地帶,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一般來說不宜種植農作物,但自古以來,這里就被稱為塞上江南。是黃河,成就了這一切。
同時,寧夏屬于溫帶大陸氣候,干燥少雨,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日照時數平均3000小時以上,有效積溫3000攝氏度左右,無霜期160天左右。寧夏水稻生長周期長,一年一熟,抽穗灌漿期恰遇最佳光照條件,有利于稻谷干物質積累和轉換。正是有了這些條件,才使得寧夏引黃灌區被列為優質粳稻最佳產區,才有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說法。
“種地的人把黃河水看得特別重。”徐超說,自己小時候住在銀川的紅花渠邊,到了灌溉季,凌晨三四點就開始往稻田里淌水,為了淌黃河水,無論多早多晚,每家每戶都會特別準時,因為大家都知道,黃河水是很“肥”的,要是錯過了淌黃河水的時間,那就只能淌井水了,收成肯定要減少。
“黃河水污染少,水質優良,特別適合水稻的灌溉?!睂幭霓r林科學院水稻育種栽培專家殷延勃和水稻打了三四十年的交道,他深諳黃河水對于水稻種植的好處。黃河水中攜帶的泥沙含氮量達0.03%,速效磷鉀含量較高,這都是水稻生長中不可或缺的養料。
黃河水灌溉下的獨特口味
年幼的徐超不知道井水和黃河水的區別,長大后也曾有過懷疑,但自從進入公司做過調查后,一個個數據清晰地告訴他,淌井水的大米和淌黃河水的大米確實有太多的不一樣??诟小⑸珴伞㈩w粒等等,都不同。
殷延勃說,影響大米口感的因素很多。寧夏大米之所以出名,還跟這里的土壤有關系。寧夏大米的產地位于黃河沖積平原腹地,土壤肥沃,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呈微堿性的PH值,這些指標,對于大米的生長、口感,都有很大關系。黃河水,也攜帶了大量的有機質和礦物質,很好地改良了土壤,增加了肥力。
生活在黃河岸邊的寧夏人,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從1956年推廣“京祖107”為主的引進品種,實現水稻品種第一次的品種更換,到如今新品種“寧粳43號”的推廣種植,寧夏已實現了七次水稻品種的更新換代。殷延勃說,目前,以“寧粳43號”為代表的寧粳系列主栽品種,均為寧夏自己培育的品種,保持了寧夏大米的優質品性,也保持了黃河水灌溉下的獨特口味。
從最初填飽肚子的白米飯,到如今走出去的寧夏大米品牌,徐超說,作為寧夏人他很自豪。在好多次大米推介的展會上,他遇到專門來找寧夏大米的顧客,對方說:“寧夏大米就是好吃”。徐超說,住在黃河岸邊的人,應該感恩黃河,它給予了我們太多的恩賜。(作者 劉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