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采摘成熟的赤松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還沒來得及拍照,分分鐘就被搶光了。”春節期間,銀川市民楊靜家里最受歡迎的菜竟是一道素菜——赤松茸炒油菜。“銀川市場上暫時買不到,非常稀有,大家嘗嘗。”沒想到,大家一嘗就愛上了這種“滑滑的、鮮鮮的、嫩嫩的”口感。
楊靜告訴記者:“從去年春節到今年春節,我先后買過四五十斤鮮赤松茸。由于今年的鮮菇農歷正月十五才能出棚,就團購了很多干菇,除了自己吃,還送給親戚朋友品嘗。”
實際上,赤松茸加入寧夏“菌菇拼盤”僅一年時間。2021年,賀蘭縣華農益農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法人、科技特派員楊潔通過林菌復合栽培模式在賀蘭縣第一次試驗種植成功。而在葡萄樹下種植赤松茸(林菌),填補了我國赤松茸在設施葡萄下種植的空白。
2月4日,暖意融融的賀蘭縣習崗鎮新平園區果蔬設施工棚內,孕育著新一輪的繁盛。芹菜、葡萄、辣椒、茄子長勢喜人,靜待3月上市;土壤里鋪滿了白白的赤松茸菌絲。由于培育赤松茸的基質所提供的豐富有機質,葡萄的長勢也不錯。
“年前,地里的苦苦菜、薺菜和艾等野菜也被搶光了。”楊潔說,赤松茸的生長基質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正好被葡萄樹葉片吸收,參與光合作用;赤松茸基質殘料,不管是原枝葉、雜草還是稻殼,回歸土壤后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促進葡萄生產。這種林菌立體栽培模式,可減少農藥化肥的投入量,實現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促進設施農業的高產高效可持續發展。
經過一年多的農作物新品種先行先試,項目示范作用開始顯現,葡萄每畝銷售收入3.5萬元至7萬元,在實現葡萄高產高品質增收的基礎上,每畝額外增加赤松茸的銷售收入4800元至9000元,還能解決50人的勞動就業問題。
做給農民看,還要帶著農民賺。經過一年的觀望,新平園區許多種植戶向楊潔提出希望提供赤松茸種植技術的意愿。
由于赤松茸一旦上市,就需要有相應容量的市場接納,否則會產生很大的浪費。因此,銀川市目前赤松茸的種植規模比較小。楊潔的銷售策略比較保守,通過抖音、微信群、精品農產品集市等進行推廣,以減少中間銷售環節。“我們正在和一個上海的外貿商談出口,有了初步成果,今年4月,我們將采取純種赤松茸的方式擴大產量。”
楊靜告訴記者,鮮赤松茸的團購價每斤25元,干貨每斤40元,相比雞腿菇、平菇、金針菇、海鮮菇等食用菌價格確實高,但愿意為高品質的農產品買單。
新春伊始,寧夏“菌菇拼盤”更加壯大,希望更多的農戶和消費者共享種植結構調整的紅利、共享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福氣。(記者 裴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