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看得見、摸得著的成績單:
2019年,全區五地市平均優良天數為321天,占比87.9%,同比提高3.1個百分點,平均增加12天;
黃河寧夏段干流水質保持在“Ⅱ類進Ⅱ類出”,出境斷面連續兩年保持Ⅱ類優水質,地表水劣Ⅴ類水體全面消除,實現“清零”目標;
全區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整體較好,農產品總體安全……
在寧夏群眾2019年的“幸福清單”里,不僅僅是看見的藍天白云多了,呼吸的空氣清新了,家鄉的溝渠河道水清了,更多了一些真真切切的感受。
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的生命線,之于每個人的意義,就是提高了生存質量,提升了幸福感、獲得感。
該摒棄的堅決摒棄
“寧夏的每一分綠色都來之不易、彌足珍貴,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承擔起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自治區人大代表王天珍說,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的生命線,必須要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發展模式,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一律不引進,嚴格落實環保評價一票否決制,從根本上提升發展質量,土壤環境越來越好。另一方面,要切實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他建議,加快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政策,實施沿黃生態廊道、綠洲、綠網提升工程,著力構建安全生態綠色屏障。
構筑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屏障
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讓保護生態環境生命線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自治區人大代表劉彥寧說,過去幾年里,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出臺了寧夏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條例、寧夏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寧夏污染物排放管理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保護寧夏的碧水、藍天、凈土,在寧夏現行生效的149件法規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法規都是圍繞生態立法,為寧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2019年,又出臺了寧夏水污染防治條例,助力寧夏打好碧水保衛戰。“生態環境保護離不開法律支撐,我們要繼續織牢織密生態保護的法律網,在保護土壤環境方面加強立法。”
劉彥寧表示,法律的意義在于實施。盡管在近年的執法檢查中,能明顯感覺到各地加大了對生態的重視力度,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生態文明建設是系統性、長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能夠保持對生態環保投入力度,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也要加大執法檢查力度,督促環保系列法規有效實施。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實施好生態文明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騰出更多環境容量和發展空間,已成為代表們的共識。
在審議中,代表們圍繞如何把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戰略集思廣益。
“黃河流域治理和高質量發展,不是單一的生態問題或者產業問題,要以科學規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的思路,跳出生態抓生態,跳出產業抓產業,綜合謀劃好項目和生態保護,制定科學的綜合性規劃。”自治區人大代表李剛軍說。
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要繼續加大對黃河戰略的研究和推進,在治理上要以干流為主、支流為脈、統籌治理、全面治理,制定全面規劃,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治理。”自治區人大代表張煒說,要搶抓黃河生態治理政策機遇,對接國家相關部委爭取項目和資金,加快實施清水河及區內其他沿黃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在利通區、青銅峽市、靈武市、永寧縣等縣(市、區)設立現代化節水灌區試點,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研發和推廣高效節水設施,啟動現代灌區建設。
關注農村環保難題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逐步推進,寧夏的山山水水變得越來越靚麗。但對于農村基層群眾來說,仍有一些環保難題亟待破解。
“2018年禁止焚燒秸稈后,群眾田里的秸稈就沒法隨意處理了,我們只好組織群眾將每家每戶田里的秸稈收集起來,堆積在村里打場的空地上。一堆,就是兩年多。”來自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鎮河村的自治區人大代表謝玉梅說,為了防止秸稈被大風吹散造成新的污染,村委會專門花錢買來薄膜,將其覆蓋起來,并定期雇用鏟車進行整理。2018年年底,眼看收來的秸稈堆成了山,謝玉梅和村委會商議,花了3萬元,雇用垃圾轉運車,將其拉到寧東垃圾處理站處理。2019年年底,又一個新的秸稈小山堆起來了。“這些秸稈慢慢腐爛,散發出難聞的氣味,群眾也有意見。”謝玉梅說,“我和附近幾個村的村黨支部書記一見面就相互問,你們的秸稈咋處理了,大家都沒有好的辦法。燒又不能燒,拉又拉不走,這成了現在農村群眾頭疼的問題。”
最近,謝玉梅又有了新的擔憂:冬季天干物燥,她擔心堆積成山的秸稈會引發火災。謝玉梅說:“如果對2020年生態環保工作有什么新期待,我們的期盼就是,能盡快解決農村秸稈回收處理問題,讓農村環境真正靚麗起來。”(記者 尚陵彬)
相關鏈接:
殲滅貧困:擊鼓催征 決勝今朝——聚焦人大代表熱議話題系列報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