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年久失修,這條街巷破損嚴重。以前天黑的時候經過巷子,一旦騎車不注意,就會摔倒,現在又整潔又平整,小區居民散步都喜歡來這里?!便y川市興慶區福園社區居民郭翠琴說。
這條讓郭翠琴曾經揪心的巷子,是興慶區銀古路街道辦事處轄屬的杏水橋巷。去年6月,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工人們采用平整度好、滲透性強、色彩鮮艷的新型路磚,讓這條小巷“換了新顏”。
老舊小區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發展工程。究竟怎么改?如何調動居民積極性?改造后如何管理?今年在自治區兩會上,政協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為老舊小區改造“支招”。
突破瓶頸制約,充分吸引社會力量參與
資金缺口,是老舊小區改造面臨的第一道坎。據有關部門摸排統計,我區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共有1400多個,涉及8200余棟樓近25萬套(戶),總計建筑面積2099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資金需求總規模較大,當前仍存在資金總體不足、后期管護資金缺乏等問題?!眲⑽奈瘑T說。
劉文認為,我區老舊小區改造資金主要來源于中央補助資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資金,但量大面廣的老舊小區改造,僅依賴政府一己之力,無法彌補改造的資金缺口。老舊小區改造光政府“獨唱”不行,還要創新體制機制,充分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組成多聲部“合唱”。
劉文建議,有關部門應認真測算老舊小區改造資金需求量,摸清改造總投資,在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的同時,將老舊小區改造投資需求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確保資金及時到位,項目如期完工。應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探索,以可持續方式加大金融對老舊小區改造的支持,運用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
要“面子”更要“里子”,要“好看”更要“好住”
小區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改造提升不僅要“面子”,更要“里子”。潘瑜委員認為,對城市老舊小區住宅進行改造本是一項民心工程,但目前多個老舊小區改造中只著眼于粉刷墻壁、安裝單元入戶門、桿線整治、小區亮化等“面子”工程,而忽視了對整體改造中最為關鍵的“里子”工程。
潘瑜說,讓小區既“好看”又“好住”,改造不僅應改善環境和道路,對排水、供水、供熱管道等設施進行提升,還應滿足適老化改造、建筑節能、既有建筑加裝電梯等新要求。潘瑜建議,應將上下水管網及電路改造作為老舊小區住宅改造的重點工作,加強對老舊小區改造中資金使用的審計監管力度,對老舊小區改造中購置材料品牌型號、價格等及時向社會公示。
共繪老舊小區改造“同心圓”
共同建設是老舊小區改造能夠順利推進的‘內生力量’。強海峰委員認為,面對基層社會治理要求和群眾的熱切期盼,破解老舊小區改造難題的根本是要發動居民參與,引入居民自治,讓居民樹立“大家事大家管大家辦”和居民的事居民知道、居民的事居民參與、居民的事居民做主、居民的事居民監督的意識,充分調動廣大居民參與小區管理的積極性,真正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治理新格局。
強海峰建議,除了引入居民自治外,還有一部分老舊散居小區可以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可采取物業公司托管的方式進行服務管理,為居民提供質價相符的物業服務,讓居民在心靈上有歸屬感、自豪感。要廣泛聽取居民意見建議,讓群眾深度參與方案設計,提高改造方案認可度,共繪老舊小區改造“同心圓”。(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王剛 劉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