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導讀
報告在第二部分提出了2020年要著力抓好的九項重點工作。
第一項是聚焦擴大有效需求,著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報告從狠抓精準有效投資、力促消費擴容提質、穩定企業生產經營3個方面作出了部署;
第二項是聚焦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報告提出要加快制造業發展、加快園區優化升級、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第三項是聚焦全面小康目標,著力打好三大攻堅戰,報告從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實現污染防治階段性目標、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3個方面作出了安排;
第四項是聚焦生態宜居建設,著力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報告就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優化區域發展布局、提升城市治理水平3個方面進行了部署;
第五項是聚焦鄉村全面振興,著力補齊“三農”領域短板弱項,報告從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深化農村綜合改革3個方面提出了要求。
詞說報告
“升規上限”
通過獎勵等政策措施,幫助企業升級,達到規模(限額)以上標準,納入統計監測范圍。
產業扶貧“六大行動”
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帶動、農產品產銷對接提升、產業融合轉化增值、農業科技支撐、農村改革促農增收。
“百企幫百村”行動
以建檔立卡貧困村和貧困戶為對象,充分發揮企業在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幫助貧困村加快脫貧進程。
“四個不摘”
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四塵”“五水”“六廢”
煤塵、煙塵、揚塵、汽塵;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村排水;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險廢物、畜禽糞污、工業固廢、電子廢棄物。
“四個優先”“五大振興”
干部配備上優先、要素配置上優先、資金投入上優先、公共服務上優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五大之鄉”
枸杞之鄉、灘羊之鄉、甘草之鄉、硒砂瓜之鄉、馬鈴薯之鄉。
“一村一年一事”
從2020年開始,每年為每個行政村辦一件實事,推動解決農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鄉村治理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
“三權分置”“兩權抵押”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
重點工作
擴大有效需求
堅持穩投資、擴消費雙輪驅動,充分挖掘市場潛力,釋放內需,穩定預期,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狠抓精準有效投資——
強化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穩增長必須穩投資的理念
投量投向投效并重,建設管理運營齊抓
高效率建設項目,高標準服務項目
實行領導包抓、清單管理、獎補激勵等措施
完善重點項目督查考核辦法
簽約項目抓落地,落地項目抓開工,開工項目抓進度
高水平謀劃項目,高質量招引項目
謀劃實施一批補短板、增后勁、惠民生項目
充實區市縣項目庫,爭取更多項目進入國家盤子
壓實市縣(區)招商引資主體責任
完善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機制
支持市縣(區)立足優勢特色高效招商
鼓勵園區圍繞集群發展精準招商
引導企業依托產業鏈配套招商
力促消費擴容提質——
用好服務業引導資金,新建5個現代服務業聚集區
加快建設全域旅游示范區
培育假日經濟、綠色消費、品質消費
改造提升商業步行街和城市商圈
發展農村電商,完善流通體系
實施質量強區戰略,讓廣大群眾愿意消費、放心消費
穩定企業生產經營——
鞏固落實減稅降費政策
進一步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物流等成本
強化政銀企協同聯動,全年新增貸款600億元以上
啟動大企業梯度培育計劃,用好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
實行區市縣三級包抓機制,完善領導干部聯系企業制度
產業轉型升級
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大力轉方式、調結構、換動能,進一步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加快制造業發展——
瞄準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
實施產業集群培育工程
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力促電力、冶金、有色、建材、紡織等提層次、強實力
推動新興產業“小苗成大樹”
力促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快成長、上規模
推動數字經濟“領跑新賽道”
力促數字經濟深融合、大發展
加快園區優化升級——
擴增量與調存量兩手抓,擴規模與提效益兩促進
優化園區功能布局
推動園區創新發展,推進園區低成本化建設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健全財政創新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建設區域創新體系,深化東西部科技合作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嚴厲打擊侵權行為
完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落實股權激勵、科技獎勵等政策
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建設獨具特色的西部人才高地
打好三大攻堅戰
緊盯底線任務,打好重點戰役,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把短板補得更扎實,把基礎打得更牢靠
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抓好產業扶貧“六大行動”
建好用好扶貧車間、扶貧產業園區
綜合運用教育、醫療、金融等組合政策
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輸血與造血同發力
深化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推進中央單位定點扶貧
開展“百企幫百村”行動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
適時開展“回頭看”,不斷鞏固脫貧成果
確保實現污染防治階段性目標——
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
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
強化“四塵”共治,打贏藍天保衛戰
推進“五水”同治,打好碧水保衛戰
加強“六廢”聯治,打好凈土保衛戰
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強化市縣(區)舉債償債主體責任
實施政府債務全口徑動態監測
加強金融綜合監管,強化風險預警管理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類指導
鄉村全面振興
落實“四個優先”,推進“五大振興”,夯實農業農村基礎,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提升農業質量效益——
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
發展高效種養業,加快推進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
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
建設國家級農業高新區
升級“老字號”,開發“原字號”,壯大“寧字號”
健全農技推廣體系
落實“米袋子”“菜籃子”負責制
大興農田水利,啟動引黃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
發展創意農業、觀光農業等
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注重歷史傳承,尊重群眾意愿,科學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
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
加強公共服務配套,實現危窯危房動態清零
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500公里
推進“互聯網+農村飲水”工程
發揮村規民約作用,推進移風易俗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加快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兩權抵押”改革
促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實施“引鳳還巢”工程,鼓勵各類人才返鄉創業
培養更多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民
生態宜居建設
立足全境位于黃河流域的實際,嚴格空間規劃管控,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推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
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改革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堅持以水定產、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地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優化區域發展布局——
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
實施銀川都市圈協同發展規劃
出臺促進一體化發展的政策措施
全面取消城區人口落戶限制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下足“繡花”功夫,建設智慧城市,優化建管體系
推進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森林城市建設
發展公共交通,優化交通組織,提倡綠色出行
科學管理城市,消除管理盲點和死角
數說報告
狠抓精準有效投資
今年自治區確定重點項目80個
完成投資500億元以上
全年招商引資
實際到位資金增長10%
穩定企業生產經營
全年降低實體經濟成本100億元以上
全年新增貸款600億元以上
新增“升規上限”企業100家
加快制造業發展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增長6.5%以上
抓好重點技改項目100個
新培育“專精特新”企業100家
培育智能工廠、綠色工廠20家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實施重點研發項目100個
培育科技型企業100家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
投入強度達到1.4%
打贏脫貧攻堅戰
確保西吉縣脫貧摘帽
剩余1.88萬貧困人口脫貧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地級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
保持在80%
黃河流域水質優良比例
穩定在73.3%以上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
全年營造林120萬畝以上
治理荒漠化土地90萬畝
水土流失800平方公里
森林覆蓋率達到15.8%
優化區域發展布局
高標準建設美麗小城鎮20個、特色小鎮12個
城鎮化率再提高1.5個百分點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改造老舊小區242個
棚戶區住房5300套
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2%
提升農業質量效益
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8%
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率達到80%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
新建高標準農田90萬畝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建設美麗村莊50個
改造農村衛生戶廁10萬座
改造農村危窯危房1.08萬戶
改造抗震宜居農房2.5萬戶
實施公路安全
生命防護工程500公里
新改建通村達組公路300公里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超過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