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區鎮北堡鎮的向陽花海。
突然竄出的兩頭鹿,把彎腰準備開滴灌總閥的吳彥宗嚇了一跳,心臟撲通撲通好像要跳出來。
“七彩山雞、野兔子倒是常見,長著這么長角的鹿還是第一次見。”吳彥宗提起前段時間的“奇遇”,仍掩不住心頭的興奮。
近年來,銀川市西夏區持續深入開展賀蘭山生態修復,逐步恢復賀蘭山自然生態本色。
從一片砂礫到綠樹成林
“那時決定在滿是砂礫的賀蘭山東麓淺山區種樹,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大膽的決定。”9月2日,西夏區自然資源局綠化養護中心主任馬軍言語輕松,可當初他們卻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水從哪來?土從哪來?種什么苗子?沒有這三要素,要想在賀蘭山腳下種活一棵草、一棵樹談何容易。
站在一塊大石頭上,馬軍望著近在咫尺的賀蘭山,心里愁云密布,肩上責任重大。
驅車沿山腳行駛,馬軍拐進了寧夏志輝公司種植的生態林。同樣是砂石地,這里的樹木不但成活了,而且高大挺拔。
看到這些樹,馬軍立即來了精神和信心。馬軍說:“人家能種活,我們也能種活。”
振興路不遠處,有處蓄水量35萬立方米的水庫。黃河水可以通過五級揚水,滴灌到每個樹坑。土壤稀少,可以從山下運來新土更換。樟子松、榆樹等樹種是不錯的抗旱品種。
2018年,西夏區的種樹大軍挺進賀蘭山淺山區。
在銀川市區內機械挖樹坑,1小時至少能挖200個,但是在賀蘭山淺山區,能挖20個已屬不易。樹坑挖好后,再把優質土壤填進樹坑。馬軍說,正因為深知在賀蘭山東麓淺山區植樹耗費著巨大的人力、物力,必須保證種一棵活一棵。目前,賀蘭山東麓淺山區生態廊道工程林木的成活率已達90%。
2018年至2019年,西夏區累計投資4000余萬元,分別實施賀蘭山東麓文化旅游生態廊道生態經濟林科技示范區項目、賀蘭山東麓生態廊道淺山區生態森林景觀示范項目、銀川市賀蘭山東麓淺山區企業認建認養生態林項目等,完成新造林任務7000余畝,種植各類喬灌草植被30余萬株,極大改善了賀蘭山保護區外圍生態環境。
“新造林7000余畝,成林后西夏區的森林覆蓋率將提高1個百分點。”馬軍自豪地說。通過喬灌搭配種植的同時,保護造林地原生植被和天然灌叢,采取近自然式種植模式,形成喬灌草合理布局、高中低科學配置,實現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新型生態格局。
從一道深疤到一道綠廊
過去像一道刀疤,劃傷大地的皮膚。如今,一道疤痕將變成一片桃李春風的綠廊,西夏區正上演魔力戲法。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砂石需求量大增,西夏區昊苑村砂石被大量采挖,留下一道長1公里、平均深30米的沙坑。在西夏區,還有一些歷史遺留的礦坑和無主渣臺。
慈劍松查看樹木成活質量。
如何治理這些傷疤?2019年以來,西夏區下好“補”的功夫。
“3年來,西夏區累計投資2000余萬元,對歷史遺留的云山礦坑和13處盜采坑點、3處無主渣臺開展生態修復治理。”西夏區自然資源局林業和草原管理站站長慈劍松說。
2020年春季,西夏區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資金,協調鎮北堡鎮、昊苑村,鼓勵在云山礦坑開展特色經濟林建設,累計種植各類經濟林300畝,協同推進生態修復工作,使礦坑復綠,改善生態環境。
今年春天,復工復產的號角一吹響,昊苑村在保持砂坑原始地貌的基礎上,在坑內平整覆土,栽植桃樹、李樹、杏樹、梨樹等13種樹木。
“經果樹木的成活率能達到多少?”剛種下樹木時,慈劍松不免擔心。8月28日,看到一顆顆果樹吐露綠葉,成活率達90%,慈劍松松了口氣,“明年在樹下種草,到時就是滿眼綠色。”
今年6月,云山礦坑生態修復項目啟動,在該區域2100畝土地開展灌木、草本植物種植。
通過削坡覆土、播撒草籽等措施,西夏區累計完成歷史遺留礦山修復總面積1970畝。整治無主渣臺近萬平方米,實施套門溝礦區道路兩側生態治理項目,累計完成治理面積950余畝,種植各類喬灌木20余萬株。
鎮北堡鎮昊苑村民宿小院。
從一派荒蕪到生態綠洲
每隔15天至20天,“職業綠化人”吳彥宗都要到賀蘭山澆灌公司承包養護的2000畝林木。
明年,為期3年的承包期即將到期,吳彥宗心里戀戀不舍。“看著這些樹木扎根、發芽、成長,他們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吳彥宗說。
雖然不舍,但吳彥宗心里更多的是高興。“剛來時,賀蘭山東麓一片荒蕪,如今已成了生態園。”
西夏區充分利用賀蘭山東麓荒山荒地資源,在廢棄砂石礦區打造園林式酒莊,集中連片進行葡萄種植、防護林建設,把賀蘭山東麓連片荒地改造成碩果累累的葡萄綠洲。
截至目前,西夏區葡萄種植面積已達3.68萬畝,建成各具特色的酒莊26座,在建酒莊2座。年產葡萄酒1800萬瓶,年接待游客32萬人次以上,帶動就業1萬人以上,綜合產值超過30億元。
不僅如此,通過荒地再利用、酒莊綠化及防護林建設,大大提高了轄區森林覆蓋率,“淺溝種植”的葡萄園成為賀蘭山東麓最大的洪水攔蓄工程,減少了水土流失,星羅棋布的酒莊及葡萄園成為賀蘭山東麓的風景線和生態屏障。
在鎮北堡鎮、平吉堡農場等地區,西夏區突出發展優質特色經濟林,目前已種植核桃、蘋果、桃、梨、杏、枸杞等經濟樹種,2018年至2019年新增特色經果林3900余畝。(記者 喬素華 文/圖)
喬灌草合理布局,高中低科學配置,昔日荒灘實現三季有花、四季常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