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今年上半年我區完成營造林79.8萬畝,占全年計劃任務的65.5%,實施退化草原人工種草生態修復7.7萬畝,退牧還草補播改良9萬畝,重點加強對28處重要濕地的保護修復。
數據雖然枯燥,但將其“灑”向寧夏山川,卻是別樣的生動、美麗和實惠。比如,彭陽縣30多年如一日堅持植樹造林,表面上只是森林覆蓋率從建縣初的3%增加到現在的28.5%,但背后卻是荒山禿嶺變身為綠色田野,是百姓只能靠天吃飯變成了靠旅游、林果產業賺得盆滿缽滿,是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嬗變為全國生態建設模范縣……毫無爭議,這就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最好詮釋。
進入新時代,無論是清欠歷史賬單,還是不斷滿足群眾對美好環境的向往,或是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生態環保對于寧夏來說,都是一項必須完成的重大使命。因此,走好“生態路”,算好“生態賬”,在“人不負青山,青山必不負人”上下足功夫,并快速、積極行動,該整治的整治、該修復的修復、該保護的保護、該建設的建設,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就是我們唯一的出路,除此之外,別無他途。(虎 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