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渾濁到清澈,由污染變清潔,隆德縣通過渝河流域綜合治理系列“組合拳”,解決曾經困擾群眾的環境難題,促進了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 (記者 左鳴遠 王鼎 攝)
秋日的固原,青山綿延,翠色漫卷,如詩如畫……
與山河之美相映成景的,是理念之美、精神之美——近年來,固原市咬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放松,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矢志不渝、久久為功,戰天斗地撕掉了“苦瘠甲天下”“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歷史標簽,實現了從荒山禿嶺到綠水青山的歷史逆轉,蹚出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9月15日,自治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第二次推進會在固原召開,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潤兒,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咸輝帶領區直各有關單位、各市縣(區)負責人在隆德、涇源、彭陽3個縣進行了現場觀摩,實地感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給這塊貧瘠土地帶來的翻天巨變、展現的實踐偉力,學習固原市在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治理上的好經驗、好做法,學習固原干部群眾在生態建設上久久為功、滴水石穿的奮斗精神,進一步堅定信心、鼓舞士氣,激發斗志、眾志成城,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議,大家深深感受到,固原滿眼滿懷的綠水青山里,飽含的奮斗熱情、澎湃的精神傳承、洋溢的自信希望,是新時代新固原與世界對話的新姿態;固原的綠色發展實踐再次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要堅定目標、堅定信念,只要狠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建設先行區就一定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就一定能走出路子、闖出經驗,把藍圖變成現實,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重托。
塞上江南“上山”了
一路蜿蜒盤旋,一路翠色相迎。六盤山下的隆德縣,書卷墨香與綠水青山相映。
穿城而過的渝河,滋養了沿岸11萬人民,是隆德的“母親河”,也是隆德的生命線。
觀摩團來到岸邊,沿步道看治理成效,聽經驗介紹。清水潺潺、云影徘徊,綠樹鮮花相映,亭臺樓閣點綴,置身其中,仿入畫卷。
“提到‘塞上江南’,都會想到銀川平原,但看到這山這水,分明是塞上江南‘上山’了!”大家紛紛感慨,由衷點贊。
誰能想到,這樣的渝河,也曾經不堪重負:沿岸散布馬鈴薯淀粉加工廠,污水、垃圾直排入河,夏季臭味彌漫,沿岸居民苦不堪言,2015年渝河因劣Ⅴ類水質、跨界污染問題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重點督辦。
治理渝河,隆德縣堅持水里的問題岸上治、岸上的問題流域治,取締關停沿岸污染企業、拆除河道違法建筑、清理運轉水庫淤泥,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河庫連通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堅定堅決的治理,不僅換來了水清、岸綠、景美,也進一步暢通了隆德縣的城市建設發展思路——以渝河為軸線打造生態廊道、濕地廊道、景觀廊道和經濟廊道,讓百姓置身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家園。
“渝河是小流域治理的典范。渝河治理能有今天的成效,關鍵是做到了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水系貫通、水量增加、水質改善‘五個結合’。”陳潤兒充分肯定渝河治理成效,并以渝河治理為例,向觀摩團成員詳細說明流域治理的重要性、水土保持的關鍵性和水生態涵養的系統性,“總書記反復強調,黃河的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大河治理如此,小河治理也是一樣,要堅持系統治理、流域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
大家紛紛表示,渝河的蝶變是“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生動例證,只要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生態環境,必將是青山疊翠倍還人。
來到六盤山西峽林場五鍋梁林區,仿佛穿梭于綠色海洋,眼前連綿起伏的針葉林將大家緊緊吸引。
“這片松林,是干部群眾一棵一棵栽出來的手工林……”相關負責人介紹,將眾人的目光從綠意濃稠引向展板上的三幅老照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六盤山,到處都是荒山禿嶺。
鮮明對比,震撼人心。
1958年至今的62年里,一代又一代“六盤人”背著干糧水壺,在懸崖峭壁上植樹,在山峁溝梁間播綠。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固原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種”“護”“管”齊頭并進,開展“天保工程”“綠盾行動”,堅持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累計生態移民100多萬人,種植65萬畝涵養林,六盤山森林覆蓋率在60多年間從原來的27%提高到現在的64.5%,筑成了名副其實的生態屏障、護佑了物種豐富的“高原綠島”、形成了靚麗多姿的生態名片。
黑白照片上,山還是那個脈絡、路還是當初走向,但眼前,已經換了人間。
喬木亭亭倚蓋蒼,櫛風沐雨自擔當。
“這是一片生態林、人工林,也是戰天斗地、艱苦創業、實事求是的‘精神林’。”陳潤兒說,六盤山從荒山禿嶺到綠水青山、從生態脆弱到滿目蒼翠,固原的干部群眾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用腳步丈量山峁溝梁、用汗水澆灌一草一木,付出了辛勞、結出了碩果,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用心守護。
生態治理,只要決心實、舉措硬,一定能見效
六盤山、老龍潭、野荷谷……涇源的自然山水、生態景觀,早已成為寧夏及周邊省區游客旅游首選目的地。今年的幾個小長假,盡管受疫情影響,但涇源縣各大賓館仍是一房難求,八成以上農家樂經營收入超過3萬元。
曾經靠山吃山、越吃越窮的涇河源鎮河北村,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以村莊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為抓手,統籌推進農村污水處理、垃圾清運和“廁所革命”,全面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以生態保護涵養生態產業,把綠水青山就地“變現”,美了鄉村、鼓了腰包,村民還編了順口溜:“人人都是旅游環境、戶戶都有旅游項目。”
馬秀玲便是一名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婦女嬗變為農家樂老板娘的典型代表。觀摩團成員走進她的農家小院,看到房間的設施一應俱全、干凈整潔,有的饒有興味地詢問房屋價格、接待能力、餐飲標準,說有機會要帶親戚朋友來住一住、游一游。生機盎然的院落、熱情大方的主人,大家從點滴變化、細節布置中感受到了新時代新農民的自信和幸福,看到了鄉村振興的潛力和未來。
六盤山鎮三關口礦區,崇山峻嶺間,一條水上長廊連接河道兩岸。一塊矗立在河邊的巨幅舊照,依稀訴說著這里曾經的傷痛:礦山遍布、滿目瘡痍,“機器一咳嗽,灰塵滿天跑”。
近年來,涇源縣緊盯環保突出問題,壯士斷腕,關停并轉砂石料企業19家、拆除石灰窯33口,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治溝與治坡、治山與治水相結合,對三關口121.35公頃土地進行綜合治理、系統修復,全力以赴當好“守關人”。如今的三關口,新綠覆身,俏生生立在群山中。看到這種脫胎換骨的變化,大家認為,涇源縣在環境整治上真正做到了壯士斷腕,下了決心,動了真格,確確實實見到了實效,為賀蘭山等地遺留礦坑修復、突出環境問題整治樹立了榜樣、提供了借鑒。
一張藍圖繪到底 再造秀美山川
“10年初見成效、20年大見成效、30年實現山川秀美。”
這個目標,定于上世紀80年代、彭陽建縣不久。此后,“生態立縣”成為彭陽縣的工作總基調。37年來,彭陽縣歷屆縣委和縣政府帶領干部群眾,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篳路藍縷、矢志不渝,探索出了享譽全國的“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壩庫穿靴子”小流域治理的彭陽經驗,書寫了氣壯山河的生態治理史詩——森林覆蓋率由建縣初3%提高到30.6%,治理小流域134條1780平方公里,年降雨量由350毫米上升到650毫米。
來到位于陽洼流域核心的金雞坪梯田公園,舉目遠眺,青山連綿不絕,梯田錯落有致,花草鮮艷斑斕,一幅美麗的壯錦讓觀摩團成員贊嘆不已。這里是彭陽縣小流域治理的樣板,不僅盛產美景,還充滿“錢景”——以生態為撬動點,補造生態林、種植經果林、點綴花卉草,打造大花園、大果園、大公園,形成“花海梯田”“百里畫廊”,發展全域旅游,激活生態紅利,富裕一家一戶。2019年,純人工建設的金雞坪梯田公園獲評AAA級旅游景區。
大家紛紛表示,彭陽縣生態建設實踐一再證明,生態興則文明興,越是“山窮水盡”越要治山理水,越是發展落后越要生態開路,念好山水經、打好生態牌、種好搖錢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近年來,固原市大力推進一棵樹、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范工程,彭陽縣在柴溝小流域綜合治理中,結合田園綜合體建設提升改造,以發展高效優質蘋果代替傳統糧食作物種植,整流域、整片區實施規模推進,建成了蘋果全產業鏈,實現生態顏值、產業綠值、經濟數值多贏。
來到紅河鎮的蘋果矮砧密植試驗示范園,陳潤兒、咸輝等自治區領導向園區負責人了解種植技術,詢問市場銷售情況,并反復叮囑:“改善生態環境、增加國土綠化面積,不僅僅是簡單的綠地,更重要的是富民,要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產業帶頭人要發揮自身優勢,以己為橋引進更多人才,建立專業的技術服務工作站。”“要創建長效的利益聯結模式,帶動更多農戶、公司、基地助力蘋果產業發展,推動蘋果產業擴大規模、提高水平、形成影響,叫響‘彭陽蘋果’品牌。”
入眼的是生態美景、產業風景,動人的是精神傳承、榜樣力量。
一路觀摩,看生態保護、流域治理、結構調整帶來的深層次變化,感受老百姓眼角眉梢、舉手投足間的獲得感、幸福感,大家感慨,彭陽縣的變化令人驚艷,值得學習的不僅有小流域治理的方法措施,更有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37年積淀形成的“彭陽精神”,不僅是彭陽的精神財產,更是寧夏的精神財富。
“路子不對窮一時,觀念背離窮一世。固原市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正受益者。”
“曾經的固原,苦在自然環境、窮在山水命脈;如今的固原,發展希望和美好未來都在這綠水青山中。”
“固原的土地上,一寸山河一寸血,固原的發展中,凝聚了先輩們的犧牲精神,也彰顯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我們要傳承好、發揚好,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走好新的長征路。”
……
華燈初上、霓虹閃爍。一天的觀摩行程在大家匆匆的腳步中結束,但滿滿的收獲正在化為前行的動力。
張超超、艾俊濤、趙永清、張韻聲、張柱、李金科、石岱、李銳等自治區領導參加觀摩。(記者 馬曉芳 周一青 姜 璐 王 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