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貧困地區要擺脫貧困,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走一條企業合作、產業扶貧、項目帶動、發展致富的路子。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西夏區興涇鎮、鎮北堡鎮所走過的扶貧脫貧路徑,就是一條產業脫貧、產業富民、產業強鎮的好路子。
閩寧鎮:綜合創新型生態移民基地
閩寧鎮移民包括吊莊移民、勞務移民、專項生態移民等多種類型,1997年和2018年是閩寧鎮扶貧脫貧與發展進程中的兩個重要節點,1997年之前只是一個普通吊莊移民基地,與其他實行農業安置的縣外移民基地并無區別,1997年后成為生態移民示范鎮。2018年,閩寧鎮已經從貧困鄉鎮中出列。
其扶貧脫貧綜合創新經驗主要在于以下幾點:
在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增長極上創新。閩寧鎮充分利用了賀蘭山東麓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釀酒葡萄產業;閩寧鎮肉牛養殖被納入了我區現代農業發展整村推進示范項目,實行以獎代補支持政策;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公司在閩寧鎮建立的光伏-農業復合產業,是將新型能源工業與設施高效農業加以組合的一種新業態,在設施農業大棚頂部安裝太陽能發電板,棚內發展設施農業;利用特色種植養殖項目對移民群眾的吸引力,推動移民發揮利用自身生產技能,能較快獲得經濟收益;龍頭企業與移民在特色產業生產經營中結盟,貫徹了互利共贏原則,增強了發展動力。
在產鎮融合和利用發展機遇上創新。這是閩寧鎮當前的一個重要發展特征,核心內容是搞好鎮區建設,追求全鎮經濟快速、強勢發展,順應了新型城鎮化的大趨勢。閩寧鎮堅持鎮村一體化布局和綠色發展,其行政村各是一個特色產業村,如肉牛養殖村、釀酒葡萄種植村、枸杞種植村、光伏發電村等。鎮上建有這些專業村的加工企業和銷售部門,鎮和村同為產業載體,鎮村相輔相成,不同生產經營環節互為依托,形成利益共同體,產業強鎮則強,移民強鎮則強。
在做大做強移民鎮和做實產業上創新。產業強鎮具有鞏固扶貧脫貧成果、對接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閩寧鎮現已形成“兩個較大”的發展態勢:全鎮人口規模已較大,從1991年的僅有8000人發展到現在的6.6萬人,這種建鎮、建村規模在寧夏是屈指可數的;已鋪開較大產業攤底,有葡萄種植、加工和葡萄酒銷售一體化發展模式的企業,還有草畜產業基地、枸杞基地、紅樹莓產業園等,充分解決移民就業。
興涇鎮:早期興建的農業吊莊型移民基地
環境治理要與移民安置和產業發展同步進行。作為農業開發型移民安置區,大規模開荒造田勢必先行。開荒造田由政府投資并組織實施,農田開墾出來后實行“民勞公助”,分給移民戶來平整,發給移民一定補貼。移民初到安置區時,因缺乏灌溉農業種植技術,無法開展農業生產,廣泛開展技能培訓,才使得農業生產得以啟動。針對開荒造田的土地存在生態環境脆弱和持續惡化問題,積極建設農田防護林,目前已初見成效。
為保障移民區生產和生活,水、電、路、通訊、電視等都要通?!拔逋ā惫こ毯团涮自O施建設投資數額巨大,由國家做出專項投資。修建村莊道路與平田整地一樣,實行“民勞公助”,動員移民群眾來完成。“五通”有利于加快移民基地建設,有利于移民群眾出行和從事非農經營活動,也有利于外部商家進入移民基地從事經營活動。
移民搬遷安置不是一搬了之,對特困戶的重點幫扶不可或缺。在同等政策扶持和經濟援助下,仍有農田改造難易程度差異,移民自身素質和努力程度差異,家庭經濟能力和人口負擔差異等,有的能夠較快擺脫貧困,有的卻不能。因此,全面推進移民安置工作與重點幫扶結合起來,對于移民群眾整體脫貧和移民經濟均衡發展非常重要。
在后續發展上,興涇鎮有一些新嘗試,一是建商業小鎮。對鎮區功能重新做出定位,力爭成為一個具有綜合商業功能的特色小鎮,為此設立了“國際陸港小鎮”建設項目;二是建肉牛產業鏈。要將肉牛養殖及其加工銷售做大做強,成為銀川市的肉食供應車間。三是建市民“菜籃子”。將溫棚蔬菜生產做大做強,成為銀川市民的“菜籃子”,形成產銷一條龍,向市區各超市輸送優質蔬菜;四是建立專業型勞務組織,積極搶占銀川市勞務市場。
鎮北堡鎮:加快建設移民特色小鎮的移民基地
遵循移民小鎮自身建設規律。鎮北堡鎮與其他非移民小鎮的最大區別在于“勞務移民”,其特色小鎮建設必須圍繞勞務移民做文章,追求勞務移民特色最大化。小鎮建設有三個環節,即建鎮、立業、育人,三者緊密聯系。首先是建鎮,包括公共設施、移民住房建設、文化建設。移民住房是按照現代城市社區建設的,標準較高,適宜移民居住生活,并設有移民基地發展史展室等。其次是立業,建立新型特色產業,已建立枸杞、釀酒葡萄產業、旅游服務業等,均與勞務移民經濟和旅游業保持良好對接,具有生態立業特色。再次是育人,以人為核心,促使移民從普通農民向新市民、新產業工人轉型。通過各種途徑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激發人的脫貧致富和開拓進取精神,推動移民與移民、移民與當地原住居民、打工者與企業老板之間廣泛展開交流交往和文化融合創新,創造安置區新文化,并加強社會治理。
發展民營經濟構建實業勞務綜合體。鎮北堡鎮目前的產業格局已初具一個實業勞務綜合體的雛形,其實業即各種特色產業基地,其勞務即依托基地實業就業的勞務移民,二者相互依存,并開啟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一是繼續利用基地之外原來依托的產業解決移民就業;二是通過發展民營經濟,實行自營或合營,增加新的就業崗位和機會;三是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發揮移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模式有防范勞務移民就業風險的作用,也是對后續發展的部署,主要創業項目有旅游業配套服務,枸杞、溫棚蔬菜種植、肉牛養殖等,得到了政策支持和專項創業基金的扶持。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閩寧鎮、興涇鎮、鎮北堡鎮是寧夏脫貧攻堅眾多減貧案例的典型代表,雖然寧夏貧困縣已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但已脫貧地區產業基礎還不牢靠、支撐條件還不厚實,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基礎還需進一步夯實。放眼“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找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著力點,用好脫貧攻堅經驗,科學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也將面臨各種風險和挑戰。
?。ㄗ髡邌挝唬簩幭拇髮W王仲梅 王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