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中)仔細了解西吉小秋雜糧加工情況,為特色產品聯系銷路。
4月20日,走進西吉縣偏城鄉涵江村,村道寬闊、民房整齊,忽遠忽近的牛叫聲讓村子活躍起來。
“村子改名后的這兩年變化翻天覆地。”村民蘇孝平和妻子打理完牛棚,又開始整理農具,“以前村里都留不住人,能走動路的都跑到外面打工去了。”
蘇孝平說得不假。涵江村原名爛泥灘村,因為貧困落后加之河道淤泥難以清理而得名。村如其名,一遇雨雪,土路變泥灘,車輛寸步難行。
路不通,基礎設施差,發展產業就難上加難。蘇孝平和妻子一度做好準備,舉家前往新疆投奔親戚,另謀生計,再不回來。
2017年,爛泥灘村被列為閩寧協作示范村,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開始幫扶村子發展。
一年多的時間,村里通硬化路、通自來水、通互聯網,建設了村文化服務中心,全村人均收入翻番。
拿出手機,蘇孝平翻出生產生活面貌改變的照片進行對比,有好幾張里他和一位清瘦精干、戴著眼鏡的青年人交談甚歡。
“爛泥灘村的改變離不開福建的幫扶,也離不開這個人。”蘇孝平說。
這個人是福建第十批援寧工作隊隊員蔡志。照片是他利用節假日帶著妻兒入戶走訪,和蘇家結“親戚”時,蘇孝平拍攝的。
2016年到西吉縣掛職后,蔡志積極推動西吉縣和涵江區就對口幫扶項目進行互訪交流,明確對口幫扶的6個方面22項內容,實現涵江區12個鄉鎮與西吉縣19個鄉鎮實現鄉鎮結對幫扶全覆蓋。
“在西吉縣,一個人就業,一家子就有望脫貧。”蔡志這兩年一直在發動務工人員到東部就業,共向福建新增穩定轉移就業185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01人,“為了鼓勵更多的西吉人走出去,我們出臺激勵政策,對赴涵江區務工人員給予一次性交通、生活補貼,對在閩穩定就業6個月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給予每人3000元補助。”
但他走訪發現,很多貧困群眾因照顧老人孩子,無法離家外出就業。于是他積極對接涵江區優勢產業,村級扶貧車間應運而生。
涵江區大力引導閩籍企業把車間建到西吉縣的貧困村,或者利用貧困村閑置房屋設立來料加工基地,讓貧困勞動力既不耽誤農業生產和照顧家庭,又能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
為了加強閩寧兩地產業合作,蔡志引進重慶奇爽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寧夏國圣食品公司進行合作,新增曲奇餅干和面包、薯片、薯條、膨化食品生產線;從莆田市對接引進達美服飾有限公司和新時代數碼有限公司;引進澤艾堂生物有限公司,建設了西吉縣艾草種苗培育基地,種植艾草2000畝。
有崗位就有增收渠道。在蔡志的多方奔走下,西吉縣統籌協調在園區、鄉村建設扶貧車間20個。通過“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西吉縣的閩寧扶貧車間讓幫扶資金、產業項目發揮了最大效益。
張麗是將臺堡鎮西坪村人。2018年,艾草產品扶貧車間在西坪村落戶,她和其他村民一起參加培訓后在家門口就業。“既能照顧家里老人,還能在農閑時打工,一舉兩得。”張麗說,閩寧扶貧車間解決了她增收的后顧之憂。
有同感的還有在震湖鄉張撇村閩寧板材加工扶貧車間里打工的安要軍。
安要軍家有5口人,兩個孩子上學,母親身體抱恙在家,妻子為了伺候老人,無暇發展產業也沒法出門打工。全家人的營生就靠他一個人。
2015年,犇牛木業在孟灣村建廠,家住孟灣村大埂子組的安要軍是第一波經培訓進廠的農民。今年9月,犇牛木業遷廠張撇村。
在福建省第十批援寧工作隊的積極聯系下,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支持企業開辦閩寧板材加工扶貧車間,扶持張撇村的2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廠打工。
2018年10月,扶貧車間投產,回收當地廢舊木材、建筑工地廢棄木料,變廢為寶,既增加了當地農戶的收入,又有效地處置了廢料。
既能維修設備,又是業務骨干,安要軍成了跑前跑后的“管理人員”,收入實現翻番,一個月能掙5000多元。
截至2018年底,涵江區前后投資1200萬元,以“企業+車間+貧困戶”的模式在園區、集鎮和村里建設20個扶貧車間,涵蓋服裝生產、電子產品加工、艾草產品加工、食品等領域,鼓勵5家在寧投資發展的閩籍企業參與建設運營12個,引導7家本土企業參與建設運營8個。扶貧車間新增就業人員600個,為18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記者 朱立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