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學雙(右二)在閩寧示范村聯合村調研。
2019年2月19日,元宵節,福建第十一批援寧掛職干部到閩隆福馨托創園看望殘疾人。
殘疾人辛寶同在人群里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是曾經在隆德縣工作過、全程參與閩隆福馨托創園建設的掛職干部樊學雙。
“你沒走?”辛寶同驚喜地問。
握著辛寶同的手,樊學雙笑道:“第十批援寧工作隊工作期滿,我加入到第十一批援寧工作隊,又回來了。”
“太好了。”拉著樊學雙坐到電腦前,辛寶同調出網店數據,他有太多的收獲要和這個改變他人生軌跡的掛職干部分享。
201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讓隆德縣神林鄉辛平村二組的辛寶同走進人生的灰暗面。
為治病,家中欠下20萬元外債,但辛寶同病情沒能好轉,一年后下身癱瘓。
禍不單行,辛寶同父親也因車禍全身癱瘓,家庭的重擔壓在了他母親一人身上。
看到隆德縣有太多殘疾人需要幫助,攀學雙等福建援寧掛職干部齊心協力,多方籌措資金,在隆德縣建立了寧夏第一家縣級殘疾人托養創業服務中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當地醫療機構承接建院工作等方式,幫扶各類殘疾人。
辛寶同和父母成為第一批入住托養的受益者,吃住全部免費,他還謀到了一份辦公室的差事。
日漸樂觀的辛寶同在樊學雙等人的支持下組織電商協會,成為隆德殘疾人電商協會理事長。
截至2018年底,協會通過閩寧消費扶貧等渠道獲得利潤達70萬元,為隆德縣1375名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實現人均入股分紅2000元以上。
殘疾人“托養+輔助性就業”一體化發展模式“隆德經驗”得以在全區推廣。
珍惜為貧困群眾服務的每一秒是樊學雙掛職時的信條。
2016年11月,31歲的樊學雙剛剛到隆德縣掛職走訪貧困戶時,當地農民跟他說了掏心窩子的話:“不是人人都喜歡靠著墻根曬太陽,是不得不曬太陽。農活不用天天干,零工不是天天有。很多農村婦女,因照顧老人孩子,無法離家就業。”
在河南農村貧困家庭長大的樊學雙對貧困又沒處使勁兒的無奈感同身受。怎樣才能讓群眾離土不離鄉,實現就近就業?
在閩寧兩地支持下,樊學雙引領閩寧產業園的企業將扶貧車間建到百姓家門口,通過“龍頭企業+扶貧車間+貧困群眾”模式,送崗上門。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隆德縣陸續建成了十多個村級扶貧車間,帶動600多名留守婦女就業,人均月收入2000元。
阻攔隆德群眾脫貧的“攔路虎”中,先天性心臟病是比較嚴重的一種。
樊學雙掌握這個情況后,一方面安排縣醫院摸底篩查,一方面多次奔波于北京、福建,對接優質醫療資源和社會救助基金。
2017年12月底,一個噩耗讓樊學雙難受了很久。隆德縣醫院的醫護人員告訴他,一個年僅4歲的小女孩因為先心病病發沒等到救治就去世了。
為人父母,心在顫抖。樊學雙痛心:“要是工作快一點,再快一點,也許這個孩子就能保下來。”
救命的事是與時間賽跑,必須加快推進。2018年1月3日,元旦假期還沒結束,第一批隆德縣復雜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便被送到北京接受治療。
如今,清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隆德縣建立了長效幫扶機制,以后隆德縣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兒可以得到及時救治。
“作為閩寧協作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我珍惜為貧困群眾服務的每一秒。”樊學雙說。(記者 朱立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