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連日來,自治區教育、民政、衛生健康、扶貧等部門深入學習貫徹自治區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圍繞民生保障工作中的關鍵環節深入思考,大家紛紛表示,要牢記為人民謀幸福初心,將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努力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教育是民生之基。近年來,寧夏以建設全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為契機,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實施均衡發展,實現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教學科研到評價管理、從學校師生到家長社會的全覆蓋,取得積極成效。
“我們要強化把制度建設轉換為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能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制度紅利,全盤謀劃教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緊緊抓住‘互聯網+教育’示范省(區)建設的戰略機遇,著力推動創新素養教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校質量提升工程、教師隊伍建設等工作的制度體系建設,不斷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用力推動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在制度建設方面善于總結、勇于創新、敢于爭先,為建設好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做出更多更大貢獻。”自治區教育廳廳長李秋玲表示,下一步,將以促進全民終身學習、建成學習型寧夏為目標,加強社區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完善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居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整體提高。認真落實《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和《自治區教育廳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推動職業院校調整專業,參與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工作。積極爭取國家示范區試點項目,打造社區教育實驗區示范區,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統籌做好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專業設置工作,開展學習型城市創建工作。
如何統籌城鄉發展、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寧夏結合自身特點進行了有效探索。
自治區民政廳廳長妥永蒼說,在切實保障改善民生方面,民政部門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城鄉統籌制度,適度提高社會救助水平,兜牢民生底線,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健全完善醫養結合優惠政策、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培訓激勵政策和困境兒童服務制度,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和“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創新推進社會治理方面,民政部門健全完善黨領導下的基層群眾自治、社區治理、社會組織管理、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等基層社會治理制度,推進村代會“55124模式”規范化建設,發揮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剛性約束”,做實農村網格化管理和家門口服務,推進社會治理和服務向基層延伸。
全民健康事關全面小康,關乎億萬家庭的幸福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近年來,我區深入推進健康寧夏建設,“大衛生、大健康”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目前全區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不斷提高;隨著綜合醫改不斷深入,健康扶貧政策的有效落實,以及“互聯網+醫療健康”加快推進,寧夏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明顯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分級診療格局在寧夏已初步形成,醫聯體建設覆蓋所有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和9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鄉鎮衛生院,縣域內就診率達85%;全民醫保體系更加健全,基本醫保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城鎮職工、城鄉居民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79%、70%,個人衛生支出占比下降到27.96%;各級醫療機構的急危重癥救治能力和聯動協同能力也進一步提升。
“鞏固提升綜合醫改成效、完善和創新衛生健康治理體系、推進衛生體系和服務能力現代化,事關全區廣大群眾健康福祉。”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李作忠說,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生,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加快推進健康寧夏建設,力爭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建設美麗新寧夏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累計減少貧困人口93.65萬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目前,我區還有西吉縣1個貧困縣未脫貧摘帽、1.88萬貧困人口未脫貧退出。
“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勠力同心、盡銳出戰,確保完成剩余貧困人口脫貧退出、西吉縣脫貧摘帽任務,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自治區扶貧辦主任梁積裕說,將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堅持消除貧困存量與鞏固成果同步推進,堅持如期全面脫貧與完善長效機制統籌推進,堅持防范風險與保證質量協調推進,堅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融合推進,咬定目標、一鼓作氣、乘勢而上,堅決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堅決打贏“硬仗中的硬仗”,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記者 尚陵彬 張賀 趙婷婷 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