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惠農渠管理處攜手黃渠橋鎮開展惠農渠環境整治行動,守護古渠安瀾。
春風吹拂,暖陽輕灑。清晨的黃渠橋鎮惠農渠畔已是一派繁忙景象,修剪樹枝、拔除雜草、清理垃圾……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共同為惠農渠“梳妝打扮”。經過修整的樹木換上輕盈的“春裝”,舒展著枝干,全面清理后的渠道也展了“新顏”,這條流淌了百年的古渠,以嶄新的“姿容”迎接春天。
黃渠橋鎮鎮長郭新惠說:“今年將不斷清理渠道兩側的私搭亂建,持續安排村級保潔員清掃應急搶險道路,預計在兩側栽植各類樹木1200株,將惠農渠、昌潤渠、官泗渠建設成為安全渠道、健康渠道、美麗渠道、幸福渠道,切實保障渠道安全輸水,為糧食安全、農業豐收、農民增收做出黃渠橋貢獻。”
據了解,惠農渠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主干、支渠系流經黃渠橋鎮35.4公里,澆灌著全鎮14個行政村9.2萬畝耕地,為全鎮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確保百年古渠潤澤暢通,近年來,黃渠橋鎮全面落實渠道生態整治屬地管理職責,持續開展渠道巡查工作,對惠農渠、官泗渠等重點渠道及其兩岸的廢棄物等進行清理整治,對轄區內主干渠道進行常態化巡查摸排,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清理整治。同時把渠道“四亂”問題清理整治工作與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同安排、同整治、同推進,引導群眾自覺參與到水域環境整治行動中來,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此外,常態化開展水環境保護、水行政執法宣傳工作,筑牢渠道生態安全防線。
據郭新惠介紹,為進一步加強渠道管護,維護好“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近年來,黃渠橋鎮持續推進水行政執法和“清四亂”專項整治,使用自治區高標準重點小城鎮建設資金200多萬元,美化、亮化惠農渠兩側環境。同時,出動機械人力對渠堤兩側違法搭建的動物圈舍、飼草堆進行全面清理整治,一次性解決了惠農渠長期困擾群眾灌溉的“泥牛”問題。截至目前,全鎮集中調工整治20余次,累計上工800余人次,動用挖機、裝載機以及各類農用機械52 臺,累計清理垃圾100余噸。
下一步,黃渠橋鎮將攜手惠農渠管理處、公檢法等部門,進一步強化屬地管理責任,積極構建多方參與、共同管理、綜合治理、共享成果的管護機制,鞏固和提升治理成效,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切實保障渠道安全輸水。(記者 杜文云 程龍 實習生 暴佳銘)
【編輯】:張海燕
【責任編輯】:鄒煒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