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走近寧夏海原,那溝溝岔岔,山梁溝壑,都披上了綠色的盛裝。滿目蒼翠,綠意盎然,令人目不暇接。走近村莊,一幢幢具有鄉村風情的寬宅大院精致地撲入眼簾,門樓考究而氣派,紅黃色的大銅門訴說著富足,落地窗明晃晃亮堂堂令人眼暈。屋子里的地瓷磚擦得明鏡似的,一開水龍頭,自來水嘩嘩地流。開門迎客的老鄉臉上總是掛著自信的笑容,問起他們的生活狀況,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誒,那沒嘛噠,黨的富民政策好得很么!”
海原啊,你竟變得讓人不認識了,徹底顛覆了筆者的認知。難怪一位哲人說,我顛覆了整個世界,只為擺正你的倒影。
而擺正海原這個貧窮倒影的是誰呢?經過幾天走鄉串戶的訪問,這些年來,海原縣委、縣政府扎扎實實地理清了發展思路,找準了發展目標,以咬定青山不放松,抓鐵有痕見實效的氣魄,帶領群眾打著一場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的持久戰。無論是奔波在村莊、田間地頭、農戶家中的縣、鄉村各級干部,還是辛勤勞作的群眾,一種強烈的發展意識撲面而來,勢不可擋。
筆者的思緒,不由地回溯到20年前。2001年7月2日至4日,筆者當時作為寧夏日報黨政新聞部記者,跟隨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馬啟智到海原、彭陽等地考察調研。7月2日到達海原時,天氣陰沉沉的下起毛毛細雨,而馬啟智的臉色比這天氣還陰沉,他滿臉愁云密布,令前來向他介紹情況匯報工作的當地干部誠惶誠恐。面對到處是寸草不生的荒山禿嶺,還有進了村就向政府哭窮要救濟的貧困群眾,主席的心情能好嘛?所以他對當地干部說,一個地區沒有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就沒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001年,海原縣被列入全國退耕還林示范試點縣之一。
海原縣的領導班子成員清醒地認識到:這可是改變海原一窮二白面貌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啊,敢顛覆自己的過去才能夠把握現在和未來。
經過廣泛宣傳動員,全縣干部群眾形成共識。他們一級帶著一級干,持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發展戰略。在國家政策扶持下,經過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十多年的苦干實干,海原縣自2001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任務141.6萬畝,退耕造林61.9萬畝(享受國家政策兌現面積56.7萬畝,超計劃5.2萬畝),配套荒山造林76.7萬畝,封山育林3萬畝。工程項目共涉及17個鄉鎮、2個管委會、1個管理處、148個行政村。受益農戶達3.8萬戶、人口20.9萬人。截至2020年底,國家累計撥付退耕還林工程資金約12.97億元(其中造林種苗補助0.7億元,直補退耕農戶補助資金12.27億元,納入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89.4萬元),退耕農戶戶均收益3.1萬元,人均收入5707元。主要造林樹種為檸條、山杏、山桃;整地模式為魚鱗坑整地、“88542”整地、反坡帶子田整地等。
史店鄉田拐村是海原縣最集中的一片紅梅杏種植區,他們要在此打造萬畝紅梅杏基地。
嘗到甜頭后,他們又抓住新一輪退耕還林重大發展機遇,從2015至2017年,全縣累計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9.266萬畝,項目涉及15個鄉鎮。涉及退耕農戶7250戶(其中建檔立卡戶3100戶),人口29540人。截至2019年底,國家及自治區財政累計撥付工程建設總投資約1.2億元。其中種苗造林費0.34萬元、中央財政直補政策補助資金約0.65萬元、自治區財政配套資金0.124萬元。退耕農戶戶均受益1.5萬元,人均0.4萬元。
尤其是近年來,在自治區、中衛市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海原縣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引領,依托國家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及退耕還林工程,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在生態建設上狠下功夫,全縣生態建設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20年底,全縣林地面積185萬畝,其中喬木林地2.7萬畝,灌木林地68.4萬畝,其它林地113.9萬畝。截至2020年底,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9.5%,預計2021年底森林覆蓋率將達到10.24%。
透過這一串飽滿而又充實的數字,是寧夏海原人與大自然進行艱苦卓絕斗爭,在寸草不生的荒山禿嶺上書寫出的綠色新篇章。
2021年6月1日下午,筆者從海原縣關莊鄉走村入戶采訪后,登上了南華山的最高處遠眺,目之所及,都是綠色啊,南華山像是披上了綠毯子似的,反坡帶子田、魚鱗坑里的云杉全部成活,漫山遍野、七疙八梁一片蒼翠,風景如畫,這還是我20年前曾多次來過的南華山嗎?過去光禿禿的景象已沒了蹤跡。陪同我們的關莊鄉黨委書記祁國福說,現在南華山、月亮山及其周邊范圍已經明顯形成了小氣候,年降雨量達到400至600毫米,比縣城多出一倍多,水源涵養使縣城及周邊18萬人受益。
史店鄉田拐村是海原縣最集中的一片紅梅杏種植區,他們要在此打造萬畝紅梅杏基地。登上一處制高點,只見山頂上魚鱗坑種的常青樹已長成一人高,綠油油的,山腰種的紅梅杏均已掛果。史店鄉規劃把富有新農村特色的田拐村及紅梅杏基地打造成旅游景區,春賞杏花夏摘果,秋天上山觀紅葉,這里的山已然成為金山銀山了。大山無言,它用綠色的身軀記錄著奮斗者的足跡。
跨越,還是跨越。這種跨越,它顛覆了一個世界。 緊接著,一個個生態環境建設的大手筆呼之即出:全面打響“三大會戰”,厚植綠色底蘊,堅決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
打響植綠增綠大會戰。今年以來,海原縣把植綠增綠擺在突出位置,認真謀劃、周密部署、迅速行動,搶抓植綠增綠黃金期,層層壓實責任,建立工作臺賬,強化技術指導,嚴把質量效益,重點圍繞主干道路、農戶院落、農田林網、機關社區、企業學校、宗教場所等區域,全年計劃造林11.56萬畝,其中春季造林6.37萬畝,目前已完成6.4萬畝。全縣6萬多戶常住戶完成庭院經濟林苗木栽植61.3萬株,基本實現了常住戶院落、房前屋后庭院經濟林種植全覆蓋,力爭今年全縣森林覆蓋率再提高1個百分點。
老記們在海原縣深入農戶家采訪。
打響生態保護大會戰。圍繞自治區“七大生態系統”,梳理海原重點任務,精準謀劃實施“三大工程”。實施水源涵養工程,持續推進南華山外圍區域水源涵養林建設項目,啟動實施西華山國家級草原公園試點項目,年內計劃完成林草建設8.21萬畝,全面鞏固林草植被保護成果,增強水源涵養功能。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以小流域為基本單元,以河道溝道治理、坡地耕地改造、荒山荒坡地造林封育、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為重點,堅持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梁峁溝坡塬一體治理,大力推進堤岸防護、梯田、淤地壩等工程建設,采取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等措施,計劃實施坡改梯3萬畝,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65%以上。實施生態修復工程,以清水河、西河、莧麻河全流域治理和廢棄礦區恢復治理為重點,計劃恢復治理歷史遺留礦區304公頃、恢復耕地139公頃,新增耕地134公頃,修復生態傷疤,拓展綠色空間。
六月的寧夏海原,那溝溝岔岔、山梁溝壑,都披上了綠色的盛裝。
打響污染防治大會戰。統籌推進煤塵、煙塵、汽塵、揚塵“四塵同治”實施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統籌推進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農田退水、城鄉污水 “五水共治”實施耕地土壤環境治理保護重大工程,系統推進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險廢物、畜禽糞污、工業固廢、電子廢棄物“六廢聯治”,累計建成5家清潔煤配送中心、17個鄉鎮垃圾填埋場、6個鄉鎮污水處理站,新建并投入運營大氣污染精細化監管項目、老城區水源地整治項目,全縣環境空氣質量、清水河海原段水質穩定達標,農藥減量控害技術覆蓋率、畜禽糞污及秸稈綜合利用率均達到85%以上。綠化覆蓋率達到38%,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涌現出了以史店鄉田拐村、關橋村希望小鎮等為代表的美麗村莊,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生態氣候顯著變好。全縣年均降雨量由原來的280mm左右提高到400mm以上,部分地區甚至達到600mm左右;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43天,占比96.1%,比2015年環比增加了21.1%,小氣候生態圈逐步形成,生態系統正在良性循環,有效改善了“十年九旱”的縣情,促使農業產業得到跨越式發展。
乘車從草洼鄉走李俊鄉的沿途,漫山遍野被綠色植被密密實實地覆蓋著。
李俊鄉是海原大地震破壞嚴重的區域,地震斷裂帶痕跡隨處可見。山地丘陵多,可耕地面積少,全鄉人口8500多人,他們實行宜林造林,宜草種草,在207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通過十多年的退耕還林、鄉村建設、環境整治,林草覆蓋率由原來的23.3%提高到49.76%。
走進李俊鄉團結村金佛自然村,村口還有一個小廣場,立有籃球架,各種活動器材,聽村支書說,這個村的人特別愛打籃球,晩飯后村民們自發到小廣場打籃球,酣戰一場。在村民穆鳳蘭家的院子里,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規劃得齊齊整整。環顧整個村莊,沒有垃圾堆,就連燒炕的劈柴都碼放得很規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年前,筆者跟隨自治區領導慰問困難群眾曾來過李俊鄉,那些東倒西歪的土坯房子,殘墻斷壁,草垛、雜物堆統統不見了蹤影。
此次海原行,自始至終都被顛覆著認知,如今,海原縣的倒影正過來了,筆者要大聲為海原縣正名:寧夏海原,它不再是西海固思維定勢中貧窮的代名詞。(作者陳鳳蘭,系寧夏日報報業集團退休高級記者,現任寧夏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