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花海梯田。 (記者祁瀛濤攝于2019年4月)
初冬驅車行駛在寧夏彭陽縣山間小路上,遠眺山上層層梯田,猶如一幅水墨畫。
37年前,這樣的美景在彭陽是看不到的。從寸草不生的黃土坡到滿目蒼翠的綠色梯田,53歲的造林員李維平是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
“我小的時候,這里山多川少,只要能種糧食的地沒有一寸浪費,苦盼秋收,但收上來的糧食還沒種下去的多,一家老小根本吃不飽。”說起過去的苦日子,李維平不禁搖頭。
1983年彭陽建縣時,荒山黃土、溝壑縱橫,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92%,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78元,80%以上的群眾連吃飯都成難題。
如何讓山變綠、水變清、人變富?“最初,為了恢復植被、改土治水,縣里推行農業‘三三制’(農、林、牧各占三分之一),摸索出小流域治理的‘1335’模式。”彭陽縣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相建德說,“即戶均1眼井窖,人均3畝基本農田,戶均3頭大家畜,人均5畝經濟林。”
李維平欣慰地看著自己栽下的小樹苗。
“我們把樹苗看成自家娃娃,春秋種樹時,經常要先把樹苗抱上山,就怕不小心把根部的泥土損壞,那樣它就活不了了。忙的時候,經常是晚上10點多才能回家,就為了把當天扛到山上的樹苗全部種完。”李維平回憶著剛到造林隊的情景,“為種活一棵樹,我們想了不少辦法,但由于氣候干旱,土壤墑情太差,樹苗的死亡率很高。”
相建德向記者介紹有關情況。
“沒有一次次的失敗,哪來成功的喜悅。”相建德指著彭陽縣紅河鎮夏灣隊的山梁說,“你們看這山已經被人為分成了三層,山頂種草,山腰的梯田上種經果林,山下小流域保障水源,這就是經過多年摸索,探索出的‘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立體治理模式,創造性地總結推廣‘88542’的整地模式,達到了截流蓄水、提墑保墑、活土還原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和生長量。”
李維平指著身后的山梁自豪地說,“我們的經驗在這些山上得到了回報,現在我們種下的樹苗成活率能達到85%,春天山花開遍山坡,已經成為彭陽的名片。”
彭陽縣創新舉措,打出組合拳,走出一條保生態和促增收的精準扶貧之路。
貧困群眾吃上“生態飯”,“當上護林員,脫貧有勁頭。”彭陽縣白陽鎮玉洼村村貧困戶魏文科妻子患病,他不能外出務工,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后來村里聘請他當護林員,每年工資有一萬多元,一下子緩過勁來了。在彭陽縣,有138名貧困人口當上生態護林員,年人均補助1.08萬元。
冬日里的彭陽梯田。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今彭陽縣生態建設達到山水田路林統一規劃、梁峁溝坡塬一體整治的綜合模式,累計治理小流域106條177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縣初的11.1%提高到76.3%,森林資源保存面積增至203.87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建縣初的3%提高到30.6%,形成了百萬畝桃杏花海、百萬畝旱作梯田、百條生態示范流域等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景觀,建成了“看山花、游瀑布、賞梯田”的全域旅游環線。
植樹造林讓彭陽種出了風景、種出了產業、種出了財富,林業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記者 樊玲 丁煒勇 張麗慧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