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盆丸葉錦晃星表面的質感類似絨花,透著一股高級感,但因為發根難,建議手熟的寶寶盤。”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五渡橋村六隊多肉種植基地,張漸華在打理多肉盆栽,她的侄女在一旁直播帶貨。
高低錯落的花架上堆滿了形色各異的多肉植物,外形有別,風格殊異。“大溫差利于多肉上色,干燥的氣候可以防止爛根,外地客戶反映咱們寧夏的多肉‘服盆’快。”據張漸華介紹,她的這個精品棚已種植5年,目前有4000盆多肉,100多個品種,年收入4萬元。眼下多肉植物即將迎來冬日銷售旺季,花農們每天都“泡”在棚里。
五渡橋村中心育苗園區的大棚內,手機支架和補光燈后面的魚缸里,幾只頭鱗飽滿,背鰭高聳,魚體圓潤的金魚悠閑地搖頭擺尾。
“觀賞魚都是經過多代雜交,篩選出特定性狀,最終長成了人們喜愛的模樣。”榮盛豐現代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賈永甫說:“比如國粹金魚,魚篩選了至少5次。”除12池以網絡銷售為主的觀賞魚外,這里還有8池主要銷往區內的鱘龍魚、鱈魚等食用魚,平日有7名員工負責照料,每個池一年產量2000多公斤。
五渡橋村三隊有10座大棚,走進大棚,可見一排排高架上伸出了類似長條狀仙人掌一樣的觸手,下端墜著紅紅的果實,這是村民張美艷家的火龍果大棚。“從7月中旬開始,每隔45天成熟一批果實,采摘期可以持續一冬。”經過了頭三年坐果期,張美艷家的火龍果和無花果今年進入掛果期。這10座大棚均以采摘為主,每公斤售價24元。
村道邊,一輛旅游大巴正待發車,等待著從采摘園里滿載而歸的游客。他們是來自銀川西夏區華韻廣場舞隊的成員,當天陰雨蒙蒙,每個人都泥手泥腳卻面帶喜色。“你看咱銀川周邊的‘菜籃子’多好啊。”成員刑改琴拎著大袋蔬菜匆匆登車。
近年來,五渡橋村主抓設施農業,建有二代溫棚44000余間,園區年產值近9000萬元,包括蔬菜、魚類、花卉等特色產業。去年,掌政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00余元,先后榮獲“國家生態鄉鎮”“全國科技示范鎮”“全國第三批生態景觀旅游名鎮”等榮譽。(記者 王曉龍 白茹 文/圖)
新鮮水果蔬菜供游客采摘。五渡橋村從事溫棚種植的農戶410戶,優勢產業覆蓋率達75%以上。
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五渡橋村五渡空間生態農莊,游客在景觀長廊小憩。
村民抱著自家養殖的鱘龍魚面露喜色。
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五渡橋村六隊多肉種植基地,種植戶在直播帶貨。
五渡橋村中心育苗園區,賈永甫在給魚投食。
五渡橋村三隊,村民張美艷家的火龍果今年掛果了。
張漸華家大棚里的多肉植物形色各異。
五渡橋村主抓設施蔬菜產業,建有二代溫棚44000余間,園區年產值近9000萬元,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主要途徑。
雨后的菜地滿是泥濘,但依然不影響前來采摘市民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