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歲的李院兵走進彭陽縣白陽鎮陡坡村的一片紅梅杏林。身后,50多人跟隨著他的腳步。
李院兵是彭陽縣紅梅杏修剪技術的專家,杏農們都親切稱他為“李工”。70歲的梁安被李工的剪枝技術折服,笑著說:“李工的剪枝手法,比我家閨女編辮子還講究!”
杏林里,李工隨身攜帶三件寶:手鋸、手剪、拉枝器。他一開口,句句飽含生活的智慧和剪枝的知識點。
“北風吹雪花飄,園藝工人上樹梢。”紅梅杏樹是一種抗逆性強的樹種,冬天雖然進入休眠期,但呼吸作用仍在繼續,還在消耗樹體所積累的養分,所以冬季剪除樹體多余的枝條,可以節省養分。李工的一句話讓杏農們茅塞頓開,不再擔心雪天剪枝會傷樹。
杏農們跟著李工穿梭到一棵枝干“苗條”的紅梅杏樹下。“幼樹枝多是個寶,千萬不能胡亂絞。”他說,幼樹修剪重在培養樹形、擴大樹冠,“就像孩子一樣,讓其茁壯成長,等到了育齡期,自然開花結果了”。風趣幽默的話語,讓村民們笑聲不斷。
成年紅梅杏樹剪枝又有什么門道呢?李工又用一句“金句”回答:“修剪口訣很簡單,卸膀子開窗子摘帽子。”說完,李工身手敏捷,一個箭步躥上樹,鋸子、剪子輪番上陣,不一會兒,枝條交錯的樹木,頓時清秀了幾分。
這時,有村民打趣杏樹的主人李志功:“你家的樹被剪禿了,是不是心疼的?”
“心疼啥?李工都說了,今年雖然掛果少,但杏子大,能賣上錢,兩年后就能大豐收。”年過七旬的李志功,已經學到了好幾項技能,再不會像以前毫無章法,盲目地修剪了。
光說不練假把式,李工讓杏農親自實踐。年輕的趙繼強自告奮勇,接過手鋸、手剪就上了樹。“萬物生長靠太陽,南不留上東不留下;剪上不剪下,大枝往下壓……”趙繼強念叨著剛學來的剪枝順口溜。看著勤奮好學的“學生”,李工稱贊:“高手!”
聽著李工朗朗上口的修剪秘籍,杏農們立即化身李工的“粉絲”,有人拿著本子記錄,有人用手機拍攝田間課堂。將近3個小時,李工幾乎口沒停過、手沒閑過。
“我一看到紅梅杏樹,就愛得很,不知疲乏。”3月13日,李院兵說,他發自內心愛著這份工作,自去年10月以來,彭陽縣林業和草原發展服務中心為果農“開課”200多堂,其中他自己講了60多堂課。
2007年開始,李院兵作為科技特派員,在彭陽縣王洼鎮高建堡曹杏示范園進行紅梅杏經營管理,后來自己也種植紅梅杏。近年來,他走進田間地頭給村民們教授修剪技術,只希望紅梅杏種植戶能少走彎路。他還通過拍短視頻傳播修剪技術,很多果農通過視頻認識了他,學到了技術。
彭陽紅梅杏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為推進紅梅杏產業提質增效,從2008年開始,彭陽縣加強對果農的技術培訓與指導服務,實行技術干部包抓鄉鎮,每年采取集中培訓與現場實操指導相結合的辦法,深入各鄉鎮、村組對果農開展栽植、修剪、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技術指導服務,受訓農戶達1萬戶,大大提高了果農對果園的管理技術水平,促進了紅梅杏產業增產增收。今年,該縣計劃發展庭院紅梅杏1680畝、山杏高接改良紅梅杏1960畝。(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陳永峰 見習記者 馬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