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通報,對2019年落實打好三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擴大內需、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取得明顯成效的213個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相應采取資金、項目、土地、改革先行先試等30項獎勵支持措施。隆德縣河湖長制、銀川市西夏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寧夏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隆德縣落實重大政策措施共4項工作成效顯著,獲督查激勵。
隆德:河水清了 環境美了 人心暖了
初夏的渝河清澈明凈,兩岸柳綠花紅,憑欄眺望家鄉美景,已成為當地群眾最喜歡的事。“河水變清了,岸邊變綠了,水鳥回來了。”家住渝河畔的隆德縣星火社區居民李斌親身經歷渝河綜合治理、河長制實施后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7年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隆德縣堅持多元共治、三級聯管,通過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渝河治理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峰臺斷面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渝河聯財恒光國控斷面水質達到Ⅲ類標準,高于國家規定的Ⅳ類標準,全縣7條主要河流水質均穩定達到Ⅲ類以上,河道岸線治理、水污染治理效果明顯。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報指出,隆德縣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2020年,將在安排中央財政水利發展資金時適當傾斜,給予1000萬元獎勵,用于河長制湖長制及河湖管理保護工作。同時,通報還將隆德縣列為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顯、創造典型經驗做法且受到國務院督查表揚的地方,將在2020年國務院大督查及專項督查中予以“免督查”。
渝河發源于六盤山西麓,流域面積481平方公里,自東向西流經城關、沙塘、神林、聯財4個鄉鎮后,進入甘肅省靜寧縣葫蘆河,后匯入渭河,為黃河三級支流。曾因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河道采砂等原因導致渝河水生態遭受嚴重破壞,出境斷面水質為劣Ⅴ類水體。隆德縣按照聚焦問題、清單管理、源頭控制、分段治理、精準施策的思路,累計投資2.6億元,采取“截污治污、疏浚凈源、生態修復、長效管理”等措施,推進渝河水污染防治系列工程。
經過治理的渝河,2017年出境斷面穩定達到國家要求的Ⅳ類及以上標準的目標,實現了華麗轉身。經過治污與生態并重、治理與美化同步的綜合治理模式,渝河初顯生機盎然、生物多樣,河內清流潺潺,兩岸綠意蔥蘢,與沿岸產業互惠共贏,群眾對美好河湖水環境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記者 王玉平 剡文鑫)
寧夏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讓老人幸福度晚年
5月9日,記者從寧夏民政廳獲悉,我區持續創新養老服務保障制度和扶持政策,搶抓機遇夯實基礎設施建設,養老服務質量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目前,我區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2016年,我區出臺《養老服務促進條例》,填補了我區養老服務立法的空白。隨后,我區先后修訂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養老服務政策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2019年,石嘴山市順利通過民政部等部委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評估驗收;固原市被民政部和財政部列為全國第四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的54個市(區)之一。在全面了解石嘴山旅居養老資源、智慧健康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運行等情況后,國務院國資委與石嘴山市簽訂旅居養老合作協議。一個個好消息背后,離不開健全的體系建設。據悉,全區有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93.34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3.7%。全區有各類養老機構164個、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62個、農村老飯桌484個,養老床位共3.1萬張。
我區爭取中央預算資金、多方籌措專項公益金等資金,實施了一批老年養護院、敬老院等項目,在全區建成一批公辦養老機構、農村老飯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項目。2018年以來,立項建設一批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農村老飯桌、老年養護院項目,有效促進了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發展。鼓勵扶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將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的一次性開辦補助由每張床位8000元提高到最高13000元。降低養老服務企業準入門檻,有效調動了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積極性。(記者 趙婷婷)
西夏區:按下鄉村“美顏鍵” 跑出整治加速度
5月9日,記者走進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昊苑村,一排排村舍整齊劃一,門前綠樹成蔭、村道全部硬化,家家通了自來水、天然氣。對于昊苑村村民而言,垃圾分類也并非新鮮事,村民們現在更熱衷的,是如何通過鎮北堡鎮開發的鄉村振興積分管理系統去掙取更多積分。只要積攢足額積分,不管是小型生活用品還是大袋的米面等糧食,都可以進行兌換。
近年來,西夏區堅持科學化統籌、一體化同治、制度化建設、全民化參與“四化”同步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對居住集中的村莊,建設完整下水道式廁所,糞污接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對居住分散的村莊,建設三格式化糞池廁所;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試點推進可回收垃圾、有機垃圾等源頭分類減量;啟動運行“智慧環衛云”平臺,構建污水治理持續長效運行機制;立足“五清一綠一改”,以“清潔村莊、生態宜居”為主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夏季戰役”“秋冬戰役”等。目前,西夏區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0.4%、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率達100%、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65%。
村容村貌的提升,讓西夏區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全面提升。“自從家里有了和城里一樣干凈衛生的廁所,我們夫妻再也不用在外漂泊了。”西夏區賀蘭山西路街道辦事處同陽新村村民高吉軍告訴記者,從小在城里長大的媳婦,就因為家里那“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四邊”的旱廁令之“卻步”,說什么不肯隨他回村居住,結婚5年了,夫妻倆一直在外租房、打工。2019年,村上進行農廁入室改造工程,旱廁改成水廁,且和城里一樣,淋浴噴頭、抽水馬桶、洗手池一應俱全,媳婦主動要求搬回來和父母同住,“現在我們夫妻倆在家門口的工廠打工,終于有了歸屬感,還可就近照顧到老人和孩子。”(記者 張 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