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是我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首要任務,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前提基礎,更是農民長效增收的根本保障。但實踐中全區各地仍存在產業鏈條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質量效益不高、過度依賴政策扶持等問題,有可能導致與之相關的脫貧人口返貧。因此,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全區各地必須接續產業扶貧的思路并積極尋求新的突破,以期充分發揮產業項目的持續“造血”功能,在有效銜接脫貧攻堅的基礎上,切實把鄉村產業的巨大潛能和強大動能釋放出來,助推我區農村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在優化鄉村產業規劃布局上尋求新突破
■ 提高鄉村產業與本地經濟社會的耦合度,形成層級分工明顯、功能有機銜接的產業格局,有序推進鎮域產業聚集,促進鎮村聯動發展
首先,全區各市縣要科學編制各級鄉村產業體系規劃。以縣級國土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為基本參照,積極有序推進“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在編制過程中,既要立足于當地農業特點,又要有“跳出農業看農村”的發展眼光,科學合理謀劃各地鄉村產業布局,提高鄉村產業與本地經濟社會的耦合度。其次,進一步強化縣域統籌,從縣域經濟發展高度謀劃布局,從整體上將各鄉各村產業發展納入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形成縣城、鎮(鄉)、村層級分工明顯、功能有機銜接的產業格局,同時要注重各鄉村產業發展的協調性,避免低端產業重復建設,盲目競爭,進而從根本上奠定產業興旺格局的基礎。第三,要有序推進鎮域產業聚集,促進鎮村聯動發展。形成統籌產地、銷區和園區的產業布局,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與銷區對接、向園區集中,形成企業與農戶、生產與加工、產品與市場協調發展的格局。在此基礎上,打造“一縣一業”,建設“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等,形成富有特色、規模適中、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集聚區。
■ 在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上尋求新突破
■推動優質特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有效延長鄉村產業鏈條、拓展利益鏈條,拓寬脫貧農戶增收渠道
首先,要立足我區各地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充分發掘特色農業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具有比較優勢、市場前景好、增收效果好的特色優勢農業,推動葡萄酒、枸杞、硒砂瓜、肉牛、灘羊等優質特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在此過程中,既要采取有效措施補齊土地、資本、政策、制度、技術、創新及優質勞動力不足等關鍵短板,也要持續加大生產組織、投入保障、產銷對接、風險防范等推動鄉村產業持續發展的要素供給合力。其次,在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的基礎上,挖掘地方文化內涵,深入推進農業與休閑度假、特色民俗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有效延長鄉村產業鏈條,讓產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拓寬脫貧農戶增收渠道。第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拓展利益鏈條。全區各地要順應當前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趨勢,建立起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和市場,引導土地依法、自愿、平穩流轉,并積極探索長期流轉模式,簽訂中長期租賃合同,發展穩定而適度的規模經營。第四,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優化環境,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信貸、用地、交通等方面予以支持,并積極引導其通過股份合作、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等方式,有效帶動脫貧農戶發展現代農業,持續延伸產業利益鏈條。
■ 在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產業發展上尋求新突破
■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壯大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為農村產業發展奠定穩固基石
實現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本質要求,而發展集體經濟則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經濟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具有地域性、封閉性、保障性等先天組織特征和組織優勢,是低成本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組織載體。因此,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全區各地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深入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壯大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積極發揮其特殊的益貧功能。
具體而言,首先,要在脫貧地區通過集體資產租賃、入股龍頭企業、聯合發展型、農業開發型等多種集體經濟發展方式,探索集體經濟聯營制模式,內合外引,將外部的資本、技術、經營管理優勢與脫貧地區特殊的自然稟賦和人力資源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好壯大村級財力和保障脫貧戶穩定收益的作用。其次,對于一些底子薄、基礎差,單兵作戰無出路的村集體,可遵循“跨村聯營、抱團取暖”的發展思路,成立集體經濟聯合發展總社,以此為平臺和依托,合理使用農村“三資”所有者權益,統籌整合閑置土地、項目資金和閑置資源資產,建成更多的經營性設施,降低市場主體入駐成本,縮短投產周期。同時,充分發揮抱團發展的統籌協調優勢,降低農戶組織成本和投資風險,有效壯大村集體經濟,為農村產業發展奠定穩固基石。
■ 在完善產業利益聯結機制上尋求新突破
■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協調產業鏈條中各經營主體間的利益矛盾,使農民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發展鄉村產業,需要將現代工業標準理念和服務業人本理念引入農業農村,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在此過程中,協調產業鏈條中各經營主體間的利益矛盾就成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問題。為此,全區各地首先要堅持立農為農,注重聯農帶農,綜合采用資金收益、資金入股、土地流轉、房屋聯營、生產托管、租賃經營、園區務工、訂單幫扶、產品代銷等多種途徑,建立更加穩定、緊密、相對可持續的鄉村產業發展與脫貧戶利益聯結機制。其次,積極構建可持續的企農雙贏命運共同體。統籌考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脫貧農戶等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遵循自愿、平等互利、風險共擔的原則,規范合同內容、明確責任程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企業與農戶間的利益融合,積極引導價值鏈的分配重心向上游農戶特別是脫貧戶傾斜,將產業鏈的增值收益盡量留給脫貧農戶,使其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 在農民群眾觀念技能培訓上尋求新突破
■豐富培訓形式,探索實施全產業鏈培訓模式,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市場意識培養、村規民約等不斷激發農民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的熱情與動力
首先,加強對農民群眾尤其是具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潛力脫貧群體的再教育與行為規制,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市場意識培養、村規民約等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導向,激發農民群眾參與鄉村產業發展的熱情與動力,并采取可行措施鼓勵引導其發揮出自身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主體價值。其次,進一步豐富培訓形式。可聯合我區現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職業技術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等多方力量,秉持技能培訓與觀念培訓相結合、理論培訓與實踐培訓相結合、線上培訓與現場培訓相結合的原則,探索示范培訓、以工代訓等新型培訓方式,為農民群眾提供插班、混班、夜班等靈活多樣的培訓選擇,滿足其多元化培訓需求。第三,積極探索實施全產業鏈培訓模式。全區各地應圍繞當地現代農業發展和全產業鏈需求,嘗試開展“種植養殖技術知識+田間實際操作+網絡銷售”一體化的全產業鏈培訓,著力培養種養、加工、倉儲、運輸、銷售、服務等全產業鏈“新農人”,同時,注重以拓寬農業產業鏈為著眼點開展電商、直播帶貨等新型就業形態培訓,全力打造鄉土人才成長鏈,為我區農村產業發展提供可持續的人力資源保障。
(執筆:劉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