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自治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第二次推進會在固原召開,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潤兒,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咸輝帶隊進行觀摩。
路線圖
第一站:隆德縣渝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第二站:六盤山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項目→第三站:涇源縣涇河源鎮河北村鄉村治理和全域旅游項目→第四站:涇源三關口礦區生態治理工程→第五站:彭陽縣陽洼流域生態治理項目→第六站:彭陽縣紅河鎮柴溝流域產業發展項目→第七站:彭陽縣生態城市建設項目
第七站:彭陽縣生態城市建設項目
彭陽的大街小巷中,干凈整潔,綠意醉人。穿城而過的茹河生態園,景色秀美、充滿活力。近年來,彭陽縣以打造“宜居宜業宜游”魅力山城為目標,突出“秦漢古邑、生態彭陽”品牌,立足“生態、旅游、休閑”城市發展定位,著力打造建設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生態縣城樣板。
全縣圍繞“三山一林一景一果”,先后完成國土綠化2.65萬畝,新增城市綠地面積329萬平方米,建成綜合保水區29個、人工濕地4個、沿河體育公園2個,完成城區建筑物亮化8.17萬平方米、公共設施亮化15公里,棚戶區改造17個片區1569戶,新建拓改城市道路19條14.73公里形成了“綠山、綠水、綠色”映襯環繞的獨特水利景觀。
目前,全縣城鎮化率34.4%;森林覆蓋率、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達到30.6%、43.84%、39.6%,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45平方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先后榮膺“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最美中國生態?自然旅游城市”等殊榮。
(寧夏日報記者 馬曉芳 周一青 姜璐 王溦 左鳴遠 王鼎 姜盼 文/圖/視頻)
第六站:彭陽縣紅河鎮柴溝流域產業發展項目
梯田層層鋪陳開,蘋果樹棵棵挺拔,站在山頂,秋日田園盛景盡收眼底。柴溝流域位于彭陽縣紅河鎮,涉及紅河、友聯、夏塬3個行政村,流域面積8平方公里。2018年開始,彭陽縣多措并舉,累計投資1億元用于流域產業發展,奏響綠了旱塬,增了產業,富了鄉親的幸福之歌,把柴溝流域建設成為產業流域、生態流域、清潔流域、惠民流域。
彭陽縣將流域治理與產業結構調整、國土綠化、環境治理、生態經濟結合起來,以柴溝水庫為核心,修建容積超過5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5個,將4000畝旱地變為水地;采取針闊混交、喬灌搭配和行間混交的方式,營造防護林2500畝,生態林500畝,改造退化林、補植補造3000畝,推進流域綠化提升,全域推進坡改梯,把“短、窄、陡”的山地修建成“寬、大、平”的梯田,使項目區耕地質量由三等地提高為二等級;實施“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三聯共建,采取“矮砧集約栽培”和“喬化+短枝型栽培”技術,將優良蘋果栽植到塬臺梯田,建成集優質蘋果育苗、種植、倉儲物流、鮮果銷售、休閑采摘、旅游觀光為一體的蘋果全產業鏈,帶動當地農民變成產業技術工人。基地建成后,預計年總產值7200萬元,戶均增收10萬元。
(寧夏日報記者 馬曉芳 周一青 姜璐 王溦 左鳴遠 王鼎 姜盼 文/圖/視頻)
第五站:彭陽縣陽洼流域生態治理項目
以金雞坪為核心的彭陽縣陽洼小流域,青山連綿不絕,梯田錯落有致,花草鮮艷嬌嫩,風景如詩如畫。這里,是彭陽縣流域治理的典型樣板。
陽洼流域距彭陽縣城15公里,涉及5個行政村,流域面積28平方公里,年均降雨量450—550毫米。近年來,彭陽縣按照“補植補造優化林分結構,種植經果林及花卉等作物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全域旅游激活生態‘紅利’”的思路,將部分低產山杏嫁接改良為紅梅杏,采取針闊混交、喬灌草花搭配的造林模式,栽植云杉、油松、刺槐等針闊葉樹種及花灌木,種植百合、金蓮花、油菜花都草本花卉,著力將陽洼流域打造成樹種多樣、喬灌草花立體融合的大花園、大果園、大公園,打造成“百里畫廊”文化生態旅游核心景點。
目前,流域內累計完成荒山荒溝生態林0.8萬畝、退耕造林1.1萬畝,修建旱作梯田1.2萬畝、道路26公里,治理程度達97%。2019年,金雞坪梯田公園被評為AAA級旅游景區。(寧夏日報記者 馬曉芳 周一青 姜璐 王溦 左鳴遠 王鼎 姜盼 文/圖/視頻)
第四站:涇源三關口礦區生態治理工程
只要下決心、動真格,就一定能見效
青山蜿蜒去,頡河款款流,眼前的涇源縣六盤山鎮三關口,如一幅清靈秀美的山水圖隨地勢徐徐展開,很難相信這里一度是采石企業野蠻開采紛紛逐利的礦區。
近年來,涇源縣緊盯環保突出問題,鐵腕治污、科學修復、長效管控,關停并轉砂石料企業19家,拆除石灰窯33口。通過對山頂實行林草并舉、補植補造,不斷增強涵養能力;對立面行削方加固、掛網噴播,植入牛糞料、摻種苜蓿、紅豆草、檸條、沙棘、榆樹、紫穗槐等林草種子,掛網噴播面積27萬平方米,覆蓋崖面80%以上;對平臺實行清砂、換土、栽植生命力較強的油松、柳樹、沙棘苗木16萬株,并套種苜蓿、紅豆草等草種20余種,實現制備全覆蓋;對河道實行清淤疏浚、暢通水系,用生態生物墊砌護,河道投入蘆葦、荷花等多種水生植物,治理河道11.3公里;對道路栽植防護林帶,減少對恢復區的認為干擾。目前,三關口礦區投入資金7253萬元,修復面積121.35公頃,占總修復面積的87.6%,剩余修復工程計劃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
(寧夏日報記者 馬曉芳 周一青 姜璐 王溦 左鳴遠 王鼎 姜盼 文/圖/視頻)
第三站:涇源縣涇河源鎮河北村鄉村治理和全域旅游項目
把綠水青山變“現”,讓鄉村旅游更火
小院里花紅柳綠,廣場上旗幟飛揚。經過幾年的鄉村治理,涇源縣涇河源鎮河北村從一個貧困村,蛻變為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新農村。
近年來,河北村以村莊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為抓手,扎實推進鄉村文明實踐積分卡制度,實施幸福農家“123”工程,統籌推進農村污水處理、垃圾清運和“廁所革命”,全面改善人居環境。2018年底,全村已全部實現脫貧,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822元。
依托靠近六盤山森林公園和老龍潭等景區區位資源優勢,發揮20公里旅游服務帶動聯動效應,搶抓“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縣”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開辦農家樂24戶,年均接待游客1.8萬人次,戶均年接待收入4.2萬元;今年已接待游客1.4萬人次,戶均收入3.15萬元,已初步形成“人人都是旅游環境、戶戶都有旅游項目”的發展局面。
(寧夏日報記者 馬曉芳 周一青 姜璐 王溦 左鳴遠 王鼎 文/圖 劉楠/視頻制作)
第二站:六盤山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項目
這不僅是一片生態林,還是一片“精神”林
白云悠悠,碧波蕩漾,六盤山綿延起伏,滿眼郁郁蔥蔥,令人心曠神怡。
六盤山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全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3省18縣640多萬人口的重要水源地。自1958年以來,通過綜合運用“種”“護”“管”等多種手段,加強對六盤山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強化區域內動物獵殺、區域森林防火(所有區域通過視頻系統信息化監控)和邊界管控,拆遷整治水泥廠、采沙場等54處,種植以華北落葉松為主的三北防護林工程45萬畝,種植以油松、樺樹等為主的水源涵養林20萬畝,累計種植65萬畝。目前,六盤山森林覆蓋率已由1958年的27%提升至64.5%,年徑流量2.9億立方米,有脊椎動物226中,無脊椎動物3554種,高等植物1224種,被稱為“高原綠島”“天然水塔”“西北種質資源庫”。(寧夏日報記者 馬曉芳 周一青 姜璐 王溦 左鳴遠 王鼎 文/圖 劉楠/視頻制作)
第一站:隆德縣渝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
塞上江南上“山”了!
水清岸綠,鳥飛蟲鳴,美麗的渝河,讓隆德縣城,有了江南的旖旎風光。
隆德縣渝河發源于六盤山西麓,全長47公里,流域總面積481平方公里,占隆德縣總面積的1/2,年徑流量1500萬立方米,保障著隆德縣11萬人口基本生產生活用水。
河水清,則生態優美經濟繁榮;河水濁,則民無法安居樂業。
2015年,為徹底解決渝河跨界水污染問題,隆德縣啟動實施渝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封堵渝河沿線畜禽養殖場、城鄉居民生活污水等非法直排口27處,依法取締污染企業非法采砂廠、磚廠27家,沿河建成蓄滯凈化池12座,分段建設人工濕地550畝,道路、庫區河道綠化覆蓋率達到93%,通過對渝河12座蓄滯凈化池及南片莊浪河、甘渭河和中片渝河三大流域的16座庫壩實現互聯互通,既保證了渝河基礎徑流,也有效解決了渝河流域5萬畝基本農田灌溉問題,2017年渝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IV類標準,2018、2019年及今年上半年,水質達到II類標準,治理模式和治理經驗收到國務院督查組表揚。
今年,渝河被列入全國示范河湖建設名單。(寧夏日報記者 馬曉芳 周一青 姜璐 王溦 左鳴遠 王鼎 文/圖/視頻 劉楠/視頻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