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咚咚的剁肉聲,我就知道這個春節眼瞅著就要來了。每到年三十,媽媽吃罷早飯,就會鉆進廚房,整日準備除夕夜的吃食。
我們一家三口,過年也吃不了太多。我和爸爸總是勸媽媽少干些,年簡單過一下就得了,不要累出了毛病。
聽我們這么講,媽媽皺起眉頭,又一個人掉頭到廚房里忙活。
我問爸爸:“你們那個年代過年都干什么活啊?吃什么呢?”
爸爸想了想:“以前家里條件不好。全靠爺爺一個人養活一家子。過年前,宰羊的時候,你爺爺去買三四副羊雜碎,再少割幾斤肉就行了。你奶奶和我們主要就是洗羊雜,年味的開始就是吃羊雜碎。”
想當年,爺爺奶奶帶著父親他們,吃了一整個冬天的腌咸菜,看見一點油花都饞得口水直流。羊雜碎上亮晶晶、白燦燦的羊油自然成了全家人的美味。春節前炸豆腐、炸土豆,沒有那么多植物油,他們就把羊雜碎上的羊油剝下來,用來炸這些小吃。過年特意熬制的羊油能存放很久。出了節日,家常菜實在太寡淡了,就用勺子挖拇指肚大小的羊油飄進湯里,那湯就立刻有滋有味起來。大西北再難熬的冬天,也因為一副羊雜能過得下去。
買來這幾副珍貴的羊雜,洗羊雜是個浩大的工程。姑姑們得用燒紅的烙鐵將羊頭羊蹄上的毛燙干凈,再用刀在冷水里把羊頭羊蹄上的焦痕刮去,要刮得淡黃發亮才算合格。奶奶則掏出污物,放在大盆里來回地搓洗這些羊肚、羊腸。來回洗十幾遍,看著羊肚泛白,盆里的水也變得清澈了,才肯罷手。冬季的西北滴水成冰,僅僅把這羊肚羊腸洗干凈,就要花費三四個鐘頭,奶奶的手總是凍得通紅。
羊雜碎煮不好會有膻味。全部洗好之后,爺爺親自掌勺,用寧夏本地的調料精心將一鍋熱氣騰騰的羊雜煮好。羊頭羊蹄是過年期間首先吃完的。其余的則要切好存好,每天在湯里放一些,這是最簡單的羊雜碎湯,也是父親念念不忘的春節大餐。
那時候,很多鹽池人,很多寧夏人都這么過春節。
如今,生活條件大好,家家戶戶不缺肉吃。羊雜碎也成為塞上江南寧夏的一道特色美食。
春節再吃羊雜碎,于父親是苦中帶甜的回憶,于我則是品嘗家鄉特色的幸福。
水汽氤氳,香味撲鼻,媽媽在廚房里左右開弓,羊雜再一次在鍋里沸騰著。
“趕緊來幫忙!”一聲吆喝從廚房里傳來,我和爸爸也結束了對話,加入準備年夜飯的忙碌。
除夕夜,三碗飄著辣子油與蔥花的羊雜湯在餐桌上格外醒目。撇下滿桌美味,我們家人吃飯前都要先喝一口羊湯。羊雜湯醇厚味美,羊肚羊腸筋道爽滑,還有別具風味的羊肝羊肺和媽媽剛剛炸好的小吃和涮好的粉皮,一碗羊雜湯喝得我心甜胃暖,我家的春節大餐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放下湯碗,媽媽額頭已經起了一層細細密密的小汗珠,媽媽說:“別管做什么,過年就要一家人聚在一起齊心協力做飯,這才是年的味道。”(寧夏鹽池縣博物館朱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