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村里辦紅白事,桌上沒十幾個菜都覺得沒面子,結果一半都倒進泔水桶。如今,村民們吃不完都打包帶走,既不浪費又傳承了中華美德。”3月16日,剛操辦完宴席的吳忠市紅寺堡區太陽山鎮紅墩子村村民馮文學,深有感觸地談及村里的巨大變遷。
近年來,吳忠市以農村宴席為切入點,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理念融入鄉風文明建設,使傳統宴席既保留淳樸溫情,又彰顯時代新風。
為化解村民怕丟面子的顧慮,紅墩子村成立了“移風易俗勸導隊”,由鄉賢、廚師、家宴帶頭人組成,通過算經濟賬、環境賬,引導村民轉變觀念。“村里有了統一規定,家家戶戶一個樣,大家就沒了攀比心。”越來越多村民認識到,推進移風易俗,每家都是受益者。
“過去吃席時不好意思打包,現在反而覺得浪費是可恥的,多虧了村里的移風易俗勸導隊。”紅墩子村村民蘇麗娜說。
此外,在太陽山鎮,參與“光盤行動”的村民還能獲得切實的獎勵。該鎮設立了文明積分超市,村民憑借宴席后的空盤照片、打包記錄等,可兌換生活用品和農資代金券。紅墩子村更是將節約行為納入“星級文明戶”評選標準,村民們踴躍參與其中。
近日,鹽池縣青山鄉方山村一戶大院內傳來陣陣歡笑聲,在親朋好友的祝福與見證下,一對新人喜結連理。宴席上不見高檔海鮮酒水,取而代之的是親民平價菜肴,這樣的“文明家宴”贏得了眾多村民的贊譽。“如今生活條件改善,這樣的菜品已相當豐盛,且不浪費。”村民張山表示。
“文明家宴”并非僅限于方山村。青山鄉將節儉辦酒與積分榜相結合,倡導村民力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目前,青山鄉正以打造“文明家宴”為切入點,積極推進移風易俗工作。該鄉的志愿者們不定期引導村民摒棄陋習,踐行文明、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此舉得到了村民的積極響應。大家紛紛表示,將從自身做起,以實際行動影響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成為移風易俗、文明餐桌的倡導者與實踐者。
如今,在我市各鄉村,一場場熱鬧的宴席正悄然發生著變化——曾經“大盤摞小盤、剩菜堆成山”的場景逐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按需備餐、光盤打包、廚余分類的新氣象。
記者手記:這場發生在田間地頭的“餐桌革命”,不僅重塑著鄉村飲食文化,更培育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文明基因。當節約之風遇上淳樸鄉情,吳忠農村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記者 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