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冬意漸濃,戶外寒風陣陣,當廣袤的農田進入“冬歇”模式時,吳忠市溫室大棚卻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近年來,吳忠市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項目,農民從“冬閑”變“冬忙”,實現了從“春種秋收”到“四季豐收”。
12月4日,走進同心縣石獅開發區邊橋村的草莓暖棚,隨著棉簾掀起,陣陣香甜撲鼻而來,綠油油的枝葉簇擁著顆顆鮮嫩欲滴的草莓,長勢喜人,一壟壟鮮紅的草莓個大飽滿,讓人垂涎欲滴。
種植戶吳永忠穿梭在田壟之間,查看草莓長勢。隨著手機鈴音響起,接到訂單后的吳永忠開始采摘草莓。“我們的草莓果大味美、產量高,大家都很喜歡吃。這幾年,設施溫棚一年四季也不閑,收入也是越來越好。”吳永忠說。
2021年以來,邊橋村盤活村內閑置溫棚,種植各種蔬菜水果。高附加值的設施農業讓周邊老百姓的“冬閑”變成了“冬忙”,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錢賺。今年,該村又投資940萬元新建30座設施溫棚,分配給該村脫貧戶和監測戶進行種植,帶動群眾增收。截至目前,已完成30座溫棚的辣椒種植任務。
這邊豐收的喜悅在棚里蔓延,另一邊,走進青銅峽市大壩鎮蔣東村的溫棚內,可以看到不久前栽種下的一批西紅柿苗子。盡管西紅柿苗還處于生長期,但種植戶馬國忠充滿了信心:“今年,我種了三棚西紅柿,一年收入10萬元。現在干活越來越輕松,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蔣東村是一個有著多年溫棚種植歷史的村莊。2003年,大壩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蔣東村搭建了約200座溫棚。經過多年的發展,該村根據本地農業結構特點和種植傳統,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拓寬農民增收致富路。截至目前,蔣東村已有926棟設施溫棚,種植無花果、草莓、西紅柿、香瓜、吊瓜等果蔬,設施農業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2023年,蔣東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2300元。
棚外寒風瑟瑟,棚內暖意融融。走進水發浩海紅寺堡現代農業產業園,一座座日光溫室整齊排列,溫室里翠綠的芹菜簇擁生長,一排排螺絲椒郁郁蔥蔥,煥發出盎然生機。
“這土地就和人一樣,忙一點總歸是好事。”溫室大棚里,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光彩村村民馬敦蘭正在給基質噴水,為下一步移栽工作做好準備。馬敦蘭說,以前冬天都是閑在家里,整日圍著灶頭和炕頭轉,也沒有收入。今年不一樣了,在溫棚里干活,讓她在寒冷的冬天也有了一份收入。她笑著說:“剛進溫棚,兩眼一抹黑,啥都不會。我現在主要是學種植技術,以后也要承包大棚搞種植。”
近年來,紅寺堡區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以大棚種植為主的現代設施農業,促進土地增效、農民增收,既豐富了廣大居民的“菜籃子”“果盤子”,又全力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一座座大棚有效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了不竭動力。近年來,吳忠市通過科學化種植、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轉變模式,做大做強設施農業,讓產品圍著市場轉,幫助農民增收,促進蔬菜產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截至目前,吳忠市日光溫室定植面積3萬畝,冷涼蔬菜全年播種面積可達65萬畝。(記者 丁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