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新聞網訊 今年以來,同心縣以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為切入點,聚焦集體資金分配使用、集體資產經營管理、集體資源交易處置,緊盯資金監管不到位、資產資源處置隨意、村級債務風險突出等薄弱環節,扎實開展“自查自糾+督導檢查+審計監督”三聯動,強化農村“三資”管理。
真查實糾,靶向發力。扎實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提質增效行動,對照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集中專項整治重點,全面開展農村集體“三資”摸底核查、清產核資、登記造冊、“掛牌亮身份”,做到家底清、臺賬全、產權明,固定資產、資源“掛牌亮身份”1199個。圍繞“制度建設、固定資產、債權債務、經濟合同、資源管理、壯大村集體經濟、扶貧資產、清產核資、產權改革”等11個方面,全面系統整理歷年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檔案資料,從檔案整理中規范“三資”,從檔案歸檔中自查“三資”,促使鄉村兩級加深“三資”認識,理清“三資”思路。建立村集體經濟專職會計月度例會制度,舉辦了全縣鎮村關鍵崗位黨紀學習教育暨村級財務管理示范培訓班,采取“同上一堂課”形式,設置“1+12”課堂,對鎮村500余名關鍵崗位人員集中培訓3天。先后組織召開村集體經濟專職會計工作例會6次,通過面對面講解、手把手傳授,深入學習“四議兩公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三資”管理等相關制度規定,著力提升綜合素質,提高工作能力,推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化運行。
深督實導,協同發力。多部門聯合,組成抽查組,采取“四不兩直”“一竿子插到底”方式,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走訪、查閱資料等,深入各行政村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抽查工作,對發現的問題線索現場移交,做到問題發現在一線、研究在一線、解決在一線。截至目前,自查問題28個,已整改7個;抽查17個行政村發現問題60個(已整改20個),交辦問題清單17份,移交問題線索1個。依托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督促農村使用統一規范土地流轉合同示范文本,依法依規流轉農村土地經營權。2024年新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交易16宗5.32萬畝,交易金額2.18億元,累計交易160宗36.85萬畝、交易金額7.3億元。從加大宣傳力度入手,翻印《寧夏回族自治區工商企業等社會資本通過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審批管理實施細則(試行)》3000余份,進一步健全監管機制,規范運行程序,堵塞管理漏洞,筑牢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防火墻”。
嚴審實改,同向發力。由同心縣委組織部、審計局、財政局、農業農村局成立聯合審計組,對河西鎮旱天嶺村、王團鎮北村等14個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情況進行全面審計。截至目前,已審計河西鎮旱天嶺村、菊花臺村、同富村,丁塘鎮團結村、丁家塘村、新華村,王團鎮北村等3個鄉鎮7個行政村,正在審計下馬關鎮田園村、三山井村等7個行政村。針對發現的5項共性問題已立行立改,對于存在的個性問題以最終審計報告為準,全程跟進監督。根據掌握的“三資”基本情況,重點從建章立制入手,制定《同心縣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建立資產管理等19項制度,編制《同心縣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資料匯編》,制定“四議兩公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農村土地流轉交易、農村小型工程及采購交易等6個流程圖,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進一步規范村集體“三資”管理行為。(同心縣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