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國是寧夏大秦棗產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生產隊長,也是東塔鎮為棗農聘請的“鄉土專家”,隨著根域限制栽培長棗即將上市,楊金國與棗農忙得不可開交。
近年來,靈武市設施溫棚長棗打破常規栽培模式,不僅從技術上保證全年可見這抹“靈武紅”,也讓靈武長棗煥發出了新生機,隨著設施長棗栽培技術不斷升級,靈武長棗自每年4月起就搶鮮上市,錯峰上市、節本增值也讓棗農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寬。
“我們通過根域限制技術,溫棚長棗長勢良好,每棵樹產量25公斤,豐收在望。”另一邊的大棚內,楊金國指導棗農對開出黃色小花的棗樹進行修剪,這個棚的長棗將在7月上市銷售。
據悉,根域限制栽培是讓長棗提前上市的“硬技術”,利用花盆式的栽培模式提早了長棗的坐果期,上市早就意味著經濟效益高,這給棗農增加了不少收益。
“從設施溫棚到大地,我們采取錯峰上市、節本增值的方法把長棗上市時間提前了兩個月。從6月初到8月20日溫棚結束,大地從9月23日上市,到11月采摘結束,拉長了長棗的上市期,從4月到11月,都能吃到鮮脆的長紅棗。”楊金國說。
種植長棗幾十年來,楊金國積累了豐富的長棗種植、管理經驗,為了幫助棗農種好長棗,提高產量,從春耕開始楊金國便常常待在園藝村和果園村的長棗基地進行現場指導,手把手解決棗農的實際問題。
“東塔鎮是靈武長棗之鄉,最早的棗樹種植據考證已有1300多年,為了推廣優質長棗,東塔鎮在馬場湖片區發展了1.3萬余畝靈武長棗種植基地,聘請各級專家現場指導,通過培訓發展長棗產業。”東塔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雷斌說,隨著技術不斷更新、產量不斷上升、品質不斷提高,東塔鎮讓棗農牢牢將長棗這個“金飯碗”端在手里。
據了解,目前靈武市設施溫棚長棗已于今年4月上市,拉長了靈武長棗的銷售期,每畝可實現產值3萬元。全市現有靈武長棗基地6.8萬畝,年均產量2500萬公斤,惠及棗農8000多戶3萬余人。(記者 張曉慧)